探讨多元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卢苗
[导读] 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卢苗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初级中学    311266
        摘要: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逐年增加,近年来“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和学习热情的重要渠道。鉴于此,本文主要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实施措施展开了深入探讨,一以便于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践行策略
        引言: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三观”塑造的关键期,在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确保品德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落实,在课程教学中推广“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是目前促进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全新路径。
        一、因材施教,确保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个性化差异的存在,在课程教学中倘若教育工作者未能依据学生实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也会不断下降,从而导致学生抗拒情绪和逆反心理的产生。为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教育工作者需依据学生实况(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采取“分层化教学”的手段,由此在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对于学困生而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对他们进行专门辅导,且在教学时需尽量将具有强烈理论性的课程用通俗化语言进行讲解,以便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度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如在进行《交往礼为先》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存在,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往往存在一定差异,为全面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需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让水平相近的学生为一组,后期教育工作者通过设置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来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如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可只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礼貌待人要求即可。
        二、情境教学,保障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下一种有效性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性作用,是目前改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的重要手段。在“情境教学”模式推广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依据学生学习需求,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合理化构建教学情境,以便于帮助学生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由此在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保障他们自身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从某方面而言,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还需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后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则需要进行及时的解答和处理,从而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而显著地突出学生主体性。如在进行《情绪的管理》课程教学时,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借助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将一些表情情绪以表情包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后期引导学生就“表情之后”的情绪进行探讨,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产生情绪的事例,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最后借助多媒体动画和视频来帮助学生学习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准确认知情绪内涵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调节能力,为其身心健康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案例教学,保证课程教育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正处于探索欲望极其强烈的阶段,应试化教学模式的推广从某方面来讲不仅难以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也不利于学生“三观”的塑造,因此教师在开辟全新教学路径时需在秉承着“学生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

从某方面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结合,带给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是目前确保预期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渠道,对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可在警醒和启发学生的同时版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和道德观。在“案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为确保模式践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教育工作者需在综合考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择当前热门时事,通过将课程内容与时事政治进行紧密结合,以便于在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真实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课程教学时,由于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范畴较广,为从根本上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可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通过借助当前先进的多媒体等辅助性设备,将内容以动画、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在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其中由于网络直播的兴起,“直播带货”成为了一种趋势,但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化,接二连三发生的“辛巴燕窝”、“高火火旅游团”、“岳云鹏私生女造假”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给社会整体发展也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上述时政信息,在相关视频资料展示完毕后,教育工作者可询问学生视频中的事件损害了当事人的什么权益,从而引出本文“生活需要法律”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并帮助学生树立“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四、小组讨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责任有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也是教育工作者为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采取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借由“小组讨论”落实相关课程教学活动从某方面来讲,不仅能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此同时在强化学生探究能力和责任意识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有效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通过大量教研数据分析可知,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时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导致课堂整体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全面化发展也由此受到了一定阻碍,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依据学生实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中,由此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意识、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言而总之,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接班人,文化道德素养的培养近年来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虽然从某方面而言伴随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青少年犯罪率始终高居不下。就目前来讲为从根本上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将“多元化教学”合理化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是目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汉霞,徐海华,张建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多元化教学方法面面观 [J]. 新课程(中),2017(7):63.
        [2]陈鸳鸯,李雯雯,张瑞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2018(14):25-26.
        [3]汤怀忠,李志涛,侯志远.微探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22(11):134-136.
        [4]杨勇,周伟光,徐涛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延边地区城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研究[D].延边: 延边大学,2011,12(23):144-146.
        [5]葛丹,韩伟伟,周瑞华.初中时效内品德课幸福观教育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12(23):166-169.
        [6]蔡艳君,徐涛涛,李卫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幸福教学的探究[J].成功(教育),2011,15(16):122-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