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借助《鞠萍姐姐讲故事》 提高农村小学一年级学生表达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谭兴舟
[导读] 小学阶段是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在识字量少
        谭兴舟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思陇镇太守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阶段是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在识字量少,学生自主阅读与学习能力低的情况下,有意识地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学生的表达兴趣入手,以《鞠萍姐姐讲故事》为载体,通过导放结合策略、梯度训练策略、整合延伸策略、说写阅读结合策略,多角度强化表达能力训练,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借助;《鞠萍姐姐讲故事》;提高;一年级;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是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在识字量少,学生自主阅读与学习能力低的情况下,有意识地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这一目标明确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能连贯且完整地表达。我们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兴趣、认知等特点,引进了《鞠萍姐姐讲故事》,借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鞠萍姐姐讲故事》是一部数字化音像作品,以著名的主持人鞠萍为主讲,以国内外经典童话和寓言故事为题材,语言、画面丰富,情节生动,深受一年级学生的喜爱。那么如何借助《鞠萍姐姐讲故事》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一、导放结合,让表达有“法”可依。
        “导”,引导,即导学;“放”,即依法自主交流,“学贵有法”,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如此,学生需要方法的引导进行表达,这样的表达更规范更有效果。如何“导”,又如何“放”呢?
        1.开设周导学课。这是范例引路,给予学生表达方法指导的过程。可以遵循教材双线编排单元的思路,将《鞠萍姐姐讲故事》按不同的主题进行重新编排形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单元表达训练目标及方法,并以一个“导学故事”为引领,每周安排一节“故事交流导学课”校本课程,在周导学课上,引导学生表达,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
        2.开设日交流课。这是学生将所学到的表达方法进行迁移运用的过程。每天放学前安排20分钟“故事日交流课”,日交流课上听一两个故事,根据单元表达训练目标要求及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日交流课”给予学生尝试表达的机会,强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的技巧。
        周“导学”、日“交流”结合,“导放”并行,让学生的表达既有“法”可依,又有表达实践的机会,在这样日积月累的练习中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梯度训练,让表达螺旋发展。
         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鞠萍姐姐讲故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训练遵循梯度训练的思路 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循序渐进地发展。
        1.仿说,强化语言的积累。小学一年级是学生语言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但这个阶段的农村孩子,由于良好幼小衔接教育的缺失,使学生认字能力低,阅读能力差,清楚、规范表达的能力有待提高。仿说是学生模仿表达,练习规范表达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借助《鞠萍姐姐讲故事》丰富、生动的词汇、语言,引导学生进行仿说练习,借用故事中的词汇或语言由说故事的内容、情景开始,进而转化为仿说生活中的人、事、物,使语言在仿说中得到强化,促进一年级学生语言积累,给一年级学生规范表达提供重要的胸中材料。


        2.讲故事,丰富语言表达。讲故事,是积累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鞠萍姐姐讲故事》包含了丰富的故事资源,其讲故事的形式,语言生动、有趣,配合丰富、生动的画面,给一年级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其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故事里丰富的图画练习讲故事,充分使用上原故事的语言,以此达到丰富语言积累,强化表达训练的目的。
        3.复述故事,促进语言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对低段口语交际提出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复述建立在学生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既要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大意,又要重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复述故事是语言运用内化形成能力的重要过程。让学生反复听了《鞠萍姐姐讲故事》,熟悉了故事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故事画面(也可以是画面加文字),形成整个故事的基本线索,让学生根据基本线索提示,组织语言复述故事。长期复述故事的训练,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编故事,发展语言能力。《鞠萍姐姐讲故事》丰富的故事资源满足了一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喜爱,听与看故事的同时也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潜能,给学生创造编故事的机会,通过编故事练习,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在学生听了故事之后提供新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续编故事,如《狐狸和乌鸦》,“乌鸦第二天又得到了一块肉,正准备吃的时候又遇到了狐狸,这时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可以联系前面的故事,结合自己的认知、体验,展开想象续编故事。除了续编故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创编故事,如听了《鼻子和眼睛》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手”和“脚”两个事物,让学生结合“手脚”各自的作用也来编一编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听故事、学编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更是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编故事中得到发展。
        仿说、讲故事、复述故事、编故事,训练的要求、策略层层递进,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在这样的梯度训练中螺旋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整合延伸,让表达更丰富。
        《鞠萍姐姐讲故事》是借以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载体,旨在激发学生表达兴趣,探索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我们可以整合运用探索的策略,将载体与生活、教材有机整合,使方法迁移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沟通生活与教材,切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上学期第4单元故事,以“为什么......?因为......”句式提示把握故事大意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生活中的话题,也可以从教材中寻找交流的话题。而一年级教材也有许多童话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迁移运用探索的策略,如一年级上册第7课《青蛙写诗》课后练习“1.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课文用问题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大意,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句式提示的方法“青蛙写诗的时候,(  )来帮忙,还有( )、( )也来帮忙了。”引导学生更完整、更规范地表达。还如一年级下册第14课课后练习“2.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就可以迁移运用图文提示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载体、教材、生活的整合,方法的迁移延伸,使表达能力训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让表达更丰富多彩。
        四、说、写、阅读结合,让表达更扎实。
        “说”即口头表达,“写”即书面表达。虽然一年级学生的表达以口头表达为主,但是书面表达也不能忽视。在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的同时也适当地明确写的目标,以此促进学生说写能力同步发展。同时在听故事中,配合故事的文字版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语言积累,为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鞠萍姐姐讲故事》为载体,通过导放结合策略、梯度训练策略、整合延伸策略、说写阅读结合策略,多角度强化表达能力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雪莹,《小语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第21期。
2.陈才华,《仿说--提升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广西教育》2016年第1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