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提问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李静宇
[导读] 随着新型课程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内容更加关注
        李静宇
        南宁市第四十五中学 广西南  530215
        摘要:随着新型课程教育模式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内容更加关注。所以各科任老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期间,也开始逐渐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目前很多初中学校除了开展日常的科目教学工作之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非常重视,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主要阵地。与学生个体心理辅导工作相比,班集体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要是能够有效开展,那么就可以在相应的时间内,对更多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获得更大范围的心理素质塑造效果。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相关课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课;提问技术;参与度
        其实很多学校在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时,经常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心理辅导活动相关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这种以知识传授很接近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要想真正提高心理辅导活动的效果,就需要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工作当中来,才可以让他们在情绪方面受到触动,积极分享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切身经历,将自身的心理因素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塑造和发展学生心理价值的目的。
1.当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提问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提问模糊指向性不强
        目前,很多班级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在提问环节中提出的问题都存在空洞浮泛、无指向性的特点,在这些问题的交流过程中很难获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会浪费学生和老师的大量时间。如果学生无法清晰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那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将是没有任何辅导意义的。
1.2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如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当中同一个问题出现多次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和封闭,那么学生就会认为自己被老师当成小学生,这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也会导致课堂没有足够的活力和氛围。所以心理辅导教师应该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提出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范围的问题。
2.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提问的设计策略
2.1问题紧扣整堂课的设计理念和目标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的,既需要与课堂教学主题紧密联系,同时也需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展开设计。比如在开展青春期亲子辅导活动课程时,教师就需要先明确该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目的,只有在将这两个指标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明确,保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和涉及到的内容清晰明了之后,才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设计活动,开展缓解的不同问题。

以青春期亲子辅导活动课程主题作为案例,其设计理念是进入到初中阶段之后,很多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此时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再加上青春期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所以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与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如果父母在该阶段下的教育方式不能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就极有可能在亲子沟通过程当中出现两败俱伤、愈演愈烈的情况。活动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情景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和家长切身感受到不良情绪在两者之间沟通过程中造成的不良后果。其次可以通过分享讨论小组讨论或观看教学视频的方式,引导他们如何解决亲子沟通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控制情绪,从而避免学生与家长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加深。最终让学生和家长双方都充分的认识到不良情绪在亲子相处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学会如何化解亲子沟通之间的矛盾。
2.2问题设计结合学生成长经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同样以青春期亲子辅导活动课程为案例,在展开问题内容的设计时,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成长经验,以大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提出合理的设计内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据了解很多学生和家长在就餐时经常会出现争执,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往往在一些小问题上产生分歧,比如饭菜不合口或是因为家长没有准备学生想吃的食物。在设计课程时针对这类问题展开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点,只有精准施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深思,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所谓的精准其实就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成长经验。除此之外,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必须在问题设计时加以考虑,如果问题设计的标准未能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制定,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抽象逻辑和思维能力不相符合,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根据问题的关键词给出相应的答案,最终影响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2.3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戒备心理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特别是一些以情感问题为主题的心理活动课。在开展关于学生情感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时,教师需要更换提问方式,先创设相应问题的情境,再利用迂回婉转的方式展开问题讨论,从而打破学生在情感问题上存在的戒备心理。例如:在开展有关于性意识觉醒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呈现出几张与性意识觉醒相关的图片之后,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提出性意识觉醒有哪些表现,如此学生便不会过于敏感而误认为老师在窥探自己的隐私,而是更加积极主动的探讨相关问题。
2.4结束语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育目标,是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心理问题能力。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状况,就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据了解,教师的提问和互动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措施。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提问工作时,必须要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确认事项,运作问题情形,从而提高问题质量和学生回答效果。为避免学生在交流问题时出现注意力分散、消极回答等情况,在提问时,教师应尽量一次只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组织语言的时间。问题的选择必须要具有针对性的特点,否则问题提出的异议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问题的内容也需与时俱进,尽可能的加入时下社会流行的关键词,引起学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过雅琪. 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提问的策略探究[J]. 新课程(中学), 2018, 000(002):236.
[2]杨子怡.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模式分析与研究[J]. 新课程(中学), 2019, 000(008):20.
[3]彭金慧. 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学对初中生亲子沟通成效的干预研究[D].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