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汝锋1 黄柯杭1 赖艳2
1.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430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0
摘要:随着创新意识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为国家储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通过阐述高职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剖析当前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育改革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 909万人,毕业生数量众多,当前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1]。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俱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积极配合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将创新意识培养贯穿于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涯,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将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各地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构建,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受限于改革起步晚、时间短,更多的高职院校选择借鉴本科的课程,迅速构建本校的创新课程体系。首先,课程没有结合自身学校专业特色和当地产业经济特点,难以形成有品牌特色的高职领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此外,课程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只把课程简单归类为创业类课程,没有与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紧密融合,使得教学的效果有所减弱。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单独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或把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课程难以进行普及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限制了教学效果,难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课程缺乏实践环节
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创业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探索。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一般采用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的模式,灌输式的传统教育,让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课本中传统案例更是随手可得,教师传授单一理论知识的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互动减少,缺少实践环节难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效果。因此,通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形成有针对性的“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产出”培养方式。
3.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由管理专业教师、经济专业教师、获得SYB创新创业培训证明的辅导员组成[3]。此外,高职院校邀请有经验的创业家、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课教师,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同学提供比赛指导,为有创业准备的学生提出创业指导。通过校内任课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的课程师资队伍虽然能一定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但是校内任课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课老师和行政人员担任,校外兼课教师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创业创业教育专业化程度不足,不能对课程进行深层次地开发。此外,校外兼课教师主要是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难以确保稳定的授课时间。
4.课程教学没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
根据相关研究,课程教学没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普遍存在孵化基地使用率不高的问题。首先,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思路单一,没有根据学校专业特点进行布局难以服务于课程教学,更多是为了简单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建设。
其次,校内孵化基地创业孵化项目的选拔和考核上,入选的孵化项目质量参齐不齐,部分项目技术含量低、创新力不足,基地与孵化项目合作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带示范效应。最后,授课教师习惯性把教学地点集中在教学楼区域,没有利用校企合作提供的设备设施,造成基地空置率高,使用率低。
三、课程改革的探索
1.与专业相结合设置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相结合,开设具备专业特色的课程。一是针对课程进行深层次的开发,集中力量打造1门精品课程,组建专业与创业相结合的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增强创新思维。二是利用校内外孵化基地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创办公司的基本流程,经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强创业意识。三是凸显学校专业特色打造创新型课程。结合学校所在区域和办学特点,各二级学院以专业群为基础,开展1门专业与创业相融合的创新型课程,通过理论教学把专业课知识和创新精神传授给学生。
2.充分利用校企平台,丰富实践环节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孵化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学校可以向学生提供配备无线网络创业工位的服务,方便学生在创业工位开展科技研发和创业方案研讨。其次,向学生提供参与校企合作的项目机会,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的工作内容和创办新企业的要点,积累企业工作的经验,感受企业迎难而上的企业精神,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再次,学校定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沙龙,邀请相关行业的企业家到校分享国家创业政策、科技项目撰写要点、企业注册流程,在校内基地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展览会等活动,展示产学研融合成功案例,进一步深化专业与创业融合。
3.形成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师职业化、专业化的改革。首先,安排校内任课老师参加省内创新创业教师师资培训,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每学期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进行“双创”的培训与社会同步理论知识;其次,在校内制定《创新创业教师激励管理方案》等管理办法,组建创新创业专家委员会,系统地推动双创教学的发展,鼓励专业对口的教师到校企平台实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成为创业创业课程的骨干教师。最后,聘请优秀校友企业家、校友职业经理人担任校外双创导师,发挥校外导师市场开发、技术商业化等优势,提供贴近产业、贴近市场的指导政策,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创业的内涵。
4.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借助企业的力量,进一步探索课程设计与专业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接轨,建立特色鲜明的教育模式。通过合作企业的平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就业和创业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发挥校内孵化基地的优势,提高校内基地的利用效率。为教师授课提供便利,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平台,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创新理论与基地的创业实践相结合,实践过程中深化创新理论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顺应新时代发展,配合国家创新战略要求,利用校友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通过寻找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内在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主要在合理设置教育课程、丰富学生实践环节、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特色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做出探索。
参考文献:
[1]曾庆凡.试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
[2]邢娣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3]鲁禄.浅谈甘肃省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人才资源开发,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