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游戏”到“真有戏”——由建构区里的一堆“垃圾”引发的思考、应对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张益丽
[导读] 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建构活动,比起小班,他们已经开始从平铺积木
        张益丽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士林中心幼儿园         313201
        【摘要】中班的孩子很喜欢建构活动,比起小班,他们已经开始从平铺积木,渐渐过渡到有架空、叠高的作品,会运用想象来介绍自己搭建的物体。尽管如此,她们更愿意按自己的“天马行空”去玩。面对建构区里出现玩“垃圾”的游戏,老师除了耐心倾听外,还要解读孩子的行为,反思造成这些行为背后“材料单一”、“内容宽泛”、“空间局限”等原因,并做出相应的“认同与分享”、“追随与发扬”、“改进与扩展”对策,让这些“瞎搭胡闹”的真游戏,能真正促进孩子多种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真游戏  思考  解读  反思  对策
        一、抛开“杂念”看“游戏”——发现
        看到的听到的游戏一:今天的建构区,不像以前那样能见到孩子们身影忙碌地建构着,而是传来了阵阵剧烈而嘈杂地敲击声。在见到建构区里的一堆散乱的积木后,老师忍不住发问:“这里怎么变成一堆了呀?”轩轩回答:他说这是收垃圾的!只见始作俑者的垚垚双手各持一小棒坐在地毯上敲打着他面前放着的一块长木板、一块十字形木块。见老师询问,放下手中小棒,走到积木筐中,拿起一小块积木,一边说“还有呢!垃圾!”,一边随手扔在了那堆杂乱的积木上。了解真相后,教师在默许游戏继续进行的同时,也把其他孩子们的投诉反馈给她们,并留下一句话“垃圾还是放到垃圾桶里比较好”便离开了!  
         看到的听到的游戏二:过了一会儿,建构区里的嘈杂声几乎消失了。教师好奇地走近探望,只见孩子们都很忙碌:垚垚双手各拿一根细长木条,对准一块较大的长板积木使劲夹,可惜一用力,长板积木只动了动,两根细木条就从它身上滑落——失败了!垚垚欲再试,口中喊着“夹起来!准备,夹起!”但却放弃了长板积木,而是去夹一根细长的积木,这次倒是成功了!将细长积木夹着放进了框子,他转身又向“垃圾堆”走去。
        与此同时,轩轩则用单手(右手)拿着两根细木条,像筷子夹菜一样轻轻松松夹起了一个长方体的小积木放回了筐子,接着他兴致高昂地又用同样的方法去夹一个圆柱体积木,发现单手夹不住,于是左手也来参与,双手共同握住细木条,比较艰难地夹起,但还没迈步,圆柱体积木就掉了。……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
        面对今天孩子们出格的真游戏,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些什么?读懂了么?带着疑问,我又进行深入的思考。
        1.“垃圾堆”再现了联系生活的真实游戏
        在建构区里出现这么一堆与建构游戏八竿子打不着的“垃圾堆”,大多数人会习惯性的认为这是一群“熊孩子”的“出轨”行为,即使不去批评,也会立即提醒他们整理干净、提出建议让其该搭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是,我们应该信任和释放孩子,因为儿童永远是玩游戏的高手:在这,垚垚把生活中看到的“垃圾堆”“架子鼓”等搬到了区域里,把经验移植到了游戏中;在这里,每个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都能融入其中;在这里,不需要老师的来回指导和指挥,都能玩出经验,体现一个“真游戏”的氛围。                                                                                                                                                                                                         
        2.“垃圾堆”反映了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
        在游戏中,我们看到:垚垚思维灵活,敢于创新玩游戏,在组织能力和语言能力上发展较为突出;烨烨是小年龄孩子,无论是玩游戏的自主性、还是动作的发展都相对较弱,从众心理较明显;轩轩的建构能力停留在平铺和重叠上,但动作发展较灵活……不同孩子的发展水平在这个游戏中展露无遗。
        3.“垃圾堆”折射了孩子特有的学习方式
        《指南》中说到:“幼儿的学习经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的确,孩子的最佳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模仿、学习同伴的所说所做;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学会沟通与交流,不受限制地对话和互动;在游戏中可以学习不同的技能,即使面对失败他也可以坦然面对、继续尝试。
        4.“垃圾堆”揭露了原有区域的设置缺陷
        除此之外,我还看到了隐藏其中的关于区域设置方面的缺陷,这些暴露不大的缺陷其实在无形中让“建构区”失去魅力、从而出现孩子在此区域内“游戏消退”的原因。
        (1)材料的单一性
        在中班的建构区,都是大量的实木积木堆放在塑料筐里,没有按形状分类摆放;另外就是一些纸盒。

仅这两种材料如何能长期吸引孩子玩得兴趣,有如何让孩子在里面建构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2)内容的宽泛性
        如今一提到自主游戏,教师就不敢说要求和规则,成了放任状态。因为给了孩子太多自由,她们搭建的内容就会太宽泛,最后容易出现不知道该玩什么?而且每个孩子都想搭自己的,同伴间就减少了互动与合作。
        (3)空间的局限性
        建构游戏需要一个较大的空间场地,才能发挥孩子的能动性,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才能有交互。但目前我们的建构区并不大,参与的人数也限制在4个人。
        (4)游戏的脱节性
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都会惯性地将材料都整理好,等下次参与时又要重新建构,特麻烦;若是保留,下次区域时已被早进区域的孩子破坏了,特伤感。因为没有连续性,慢慢的有些孩子对它失去了兴趣。
        三、分析“本质”出“领悟”——反思
        读懂了游戏中孩子的真实意图,我们该怎么做:要不要介入其中?是鼓励还是阻止?如何取舍才是正确?于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1.出格的真游戏,巧引导莫限制
        面对出格的真游戏,教师首先不要限制和组织,而是要学会耐心倾听和等待,当然适时而适宜的援助、介入和引导非常的关键,因为它能决定是否能推进孩子游戏的进程和儿童的发展,教师干预太多反而会限制孩子自我发展。因此在活动中,教师总共说了两句话:先是一句询问,这句话不仅让老师了解了孩子的游戏意图;后是依据总结的话,这是在给她们的一种肯定;后来的依据提问没得到孩子的回应,老师就觉得此时可以退出,这样才保证他们能自信地继续她们的真游戏,老师才能在自然状态解读和评价他们;最后老师的一句无意识提醒,让游戏得到了升华。若没有这句提醒,孩子可能会一直敲打一直制造垃圾堆,也看不到后面“清理垃圾”中孩子们的表现。
        2.不同的真能力,需尊重莫强求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不同,教师不能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衡量,一定要相信在游戏中孩子会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看似重复的行为也有变化,在尝试新行为中有自我挑战,无需老师刻意的强求,只需观察、分析和尊重就行。如在观察中,你会发现烨烨刚开始总是在模仿垚垚打鼓的动作,但是慢慢的会打出和垚垚不同的节奏。又如在游戏二中的轩轩起初用的方法夹不起圆柱体,他就放弃了,老师也没强求他一定要成功,后来他又主动再去尝试,虽然是重复夹圆柱体,但是他用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变化。
        3.自发的真学习,重品质莫强制
        《指南》告诉我们要“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因此在本案例中孩子的游戏中存在着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尝试和不怕失败的品质。如烨烨认真专注的模仿、垚垚积极主动的参与“清理垃圾”游戏、轩轩不断尝试夹圆柱体等。这些自发的学习,老师要给予尊重和保护,千万不要强制她们该怎么做。
        4.区域的再设置,求新意莫统一
        幼儿教师总会合理划分原本不大的室内外的活动空间,相对每个区域能划分到的空间就不会很大。而且幼儿园内建构区的设置总是大同小异,“刻板印象”较突出,如果要优化就得重新设置,并且要在了解孩子的需求上有一定的变化。
        四、结合“领悟”做“文章”——对策
        那么在深入分析解读和反思,我们应有针对性的做些什么才能让真游戏变得更有戏呢?于是我用了以下对策跟进。
        1.认同与分享,让真实的游戏常涌现
        孩子喜欢被同伴和老师的认同,他会倍感满足,如果能在集体面前分享自己的游戏经历,则会让他们感受成功,延长他们的喜悦。于是,当天我不仅将他们玩游戏的视频给大家看,让当事人做介绍。那天之后我们班级还开展了“游戏王”的活动,只要有不同的游戏呈现,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就可以被评上!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孩子不用局限在固有的区域内容,要大胆玩真游戏。
        2.追随与发扬,让新型的技能也流行
        教师要有发展的意识和课程意识,能对儿童发展状态有敏感性,有较强的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追随孩子的兴趣,以点带面激发孩子学习同伴技能。案例中孩子使用细长木棒夹不同形状的积木,发展的是孩子手臂大肌肉、手部小肌肉,还有如何分配力量等,这对将来熟练使用筷子是有好处的。因此,我在区域内投放了粗细不同的小棒和不同大小的积塑,以及大小质地不同的小球,让孩子可以借鉴案例中同伴的玩法。还在户外自主游戏区内投放了建构区内类似的材料供孩子玩夹物体运送的游戏。
        3.改进与扩展,让限制的区域更自主
        (1)拓展了空间与场地
        把原先限制地场地进行了扩展,将2个班共同的不太行走的用的内过道全部开放为建构活动的场地,孩子可以大胆建构。同时不规定人数,鼓励平衡班内的孩子共同融入其中。
        (2)提供了鲜明的主题
我还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并请他们将感兴趣的建构主题用简单的标志画在纸上,如飞机主题、城堡主题、公园主题、游乐场主题、桥主题等。区域活动时孩子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应主题结伴进行建构;也可以自主建构新主题,而后记录在纸上作为新的主题内容。这样既有内容又不失自主,更适合孩子。
        (3)丰富了多样的材料
        将实木积木进行了分类和删减,便于幼儿取放和管理。还新增了一些瓶罐、纸杯、管子等建构材料,并提供了一些雪花片等装饰材料。操作材料的丰富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想象。
        (4)拥有了游戏连续性
        和幼儿共同商定和制定了区域内的新规则:已经完成的作品,保留一天,等展示到第二天,老师将做平和作者拍照留影后,其他孩子才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上进行改动或是拆除;没有完成的作品,旁边用醒目提示牌告诉大家,作者可以在自主时间内继续丰富,直到完成。这样孩子的游戏有了连续性,作品也有时间被展出,同时拍下的照片还可以被张贴在建构区的墙上,让他们感到了被尊重,幸福满满。
        在一日生活中,像类似的游戏情境其实每天都在发生,其中不乏拥有价值的瞬间,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敏锐地捕捉到、是否用《纲要》《指南》的观念去理解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是否能用相应的对策回应教育行为……只有理解好、倾听了孩子的真游戏,才能从反思调整中体会真有戏,才能让“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教育部,2012年9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3]Te whariki 新西兰国家教育课程大,“关于儿童的理想宣言”
[4]“幼儿游戏观察与援助”,程雪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