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亲子劳动成长册”为载体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4期   作者:章亦婷
[导读] 本论文聚焦亲子劳动,借助“亲子劳动成长册”的策划与实践,
        章亦婷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     200031
        【摘要】
        本论文聚焦亲子劳动,借助“亲子劳动成长册”的策划与实践,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把量化的评价机制引入到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形成过程,通过家班合力,引导学生在亲子劳动的体验中逐渐激发劳动热情,锻炼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
        家班共育 亲子劳动成长册 劳动习惯  劳动评价
【正文】
202003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
初中生在校忙于学业以及参与各项活动,分配给劳动实践的时间十分有限。此外,学校能够提供的劳动教育的场地也比较紧张。劳动形式单一且重复,往往以清扫校园、打扫教室为主,给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平添了诸多不便。而家庭可以提供充足的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家长,可以借助自己的劳动经验去言传身教,避免了“生活与劳动”脱节,打“空对空”导弹。因此,家庭也是生活场域,如果可以都运用起来,形成亲子劳动,给劳动教育助力,无疑对学生劳动习惯培养有许多益处。但亲子劳动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亲子劳动成长册”的设计背景
(一)亲子劳动缺乏家长支持
从本班45位家长问卷中,显示家长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虽主观上认同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客观上很多时候越俎代庖,能省则省、无法坚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中国的教育一贯是重脑力轻体力、重知识轻劳动、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家长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学校教育是分数至上的育人导向,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唯分数、唯学历论的家长不在少数,这样的理念导致亲子劳动缺乏家长的支持。多数家长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有学习活动、兴趣爱好、身体锻炼,却挤不出时间分给劳动一点。有的家长溺爱孩子,不愿孩子受一点苦,导致包办太多和剥夺了孩子劳动的权利和机会,孩子反应在家里找不到需要他参与的劳动项目。即使有的孩子做了家务,只看作是完成了任务,并不能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劳”而没有“育”。
(二)亲子劳动缺乏德育设计
从本班45位学生问卷中,显示初中生劳动意识淡薄,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主要表现为:第一,劳动缺乏自主性,任务驱动式劳动居多;第二,每天参与劳动的时间有限,学生反应“没时间劳动”。第三,缺少劳动认同感,体会不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   
学生不愿意劳动或者难以坚持劳动,与家庭劳动教育缺乏教育性息息相关。家长把劳动当做任务安排给孩子完成,只注重劳动结果,却忽视孩子在劳动过程的体验以及劳动完的感悟,错失了劳动教育的契机。因此,亲子劳动的一大阻碍是家长没有办法对劳动教育进行德育性的支撑和设计,即使重视劳动教育的家长能提供场所、能配合、能参与、能评价,但是无法提纲挈领式地设计一个能体现德育价值的劳动活动,以及让学生理解劳动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亲子劳动缺乏德育思想的渗透弱化了家庭教育应起到的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三)亲子劳动缺乏记录与量化评价
家庭不缺劳动的场域和项目,但往往初中生缺乏在家庭劳动的热情和动力,尤其是不愿意干脏活、累活(如拖地、洗碗),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如洗内衣、整理床铺)也需要家长代劳,更何况是服务性劳动(如摆放碗筷、做饭)。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无法形成有序的记录以及可视化、可量化的评价体系,缺乏跟踪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实践感悟的交流平台。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评价方式是家长在看到孩子的劳动成果时,做得好点赞,做得不好指责,往往评价的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评价的方法单一,评价的主体单一,忽视对劳动过程的评价,难以促进学生培养劳动习惯。
二、“亲子劳动成长册”的德育对策
1、家委会共策划
         笔者组建了家委会,作为亲子劳动的协调执行机构。家委会每届任期一年,由一名主任和五名委员组成,均由家长民主选出。

班级家委会,下设四个部门 (策划部、活动部、文宣部、综合部)。其中,策划部集思广益,起草活动方案,并且完成“亲子劳动成长册”的设计与制定,并根据家长学生使用后的反馈不断优化; 活动部具体落实项目,追踪每个家庭“亲子劳动成长册”的完成情况,确保评估目标达成度;文宣部负责推介活动信息,分享优秀案例;综合部负责内外联络协调,收集家长对“亲子劳动成长册”的意见和建议,汇总到家委会,并且指导家长如何更合理地使用。
2、记录留痕,让劳动过程大放异彩
“亲子劳动成长册”的形成为记录、展示、评价学生的劳动过程提供了评价。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孩子的视角,二是从家长的视角。从孩子的视角分为以下五大板块。
1)用“发现”的眼睛,观察家中各成员平时对于家庭家务的承担。从而得出家庭中“最擅长家务的家长”,同时,也清楚了解了家庭各成员平时为照顾自己的辛苦付出。
2)参与劳动,学习实践。孩子向家庭中的榜样学习如何参与具体的劳动内容。
3)全家劳动互动环节。通过家中不同成员的共同参与,与孩子进行劳动互动。家长指导孩子,参与到劳动中。过程比结果重要。
4)孩子的劳动心得体会。通过参与劳动,孩子得出劳动心得。既可以表达劳动中所得,也可以表述在劳动互动中对于亲子关系的理解。
5)点评家长。孩子根据自己的观察,对家庭成员参与劳动的情况和家长的对孩子劳动实践指导的情况进行评价。
从家长的视角,对亲子劳动进行量化的记录与评价。
1)设计学生家务劳动项目表,根据衣食住行、尊老爱幼、主题活动等方面分类,列出主要的家务项目,让家长和孩子能比较方便地选择项目劳动。
2)设计每日家务劳动记录表,让孩子每日记录,家长评价,起到提醒和监督的作用。
3)设计每周劳动体会记录表,让孩子把劳动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在劳
动中思考和成长。
4)设计亲子劳动(家长指导)记录表,让家长在指导孩子劳动,教会孩子劳动新技能中发挥作用,记录具体过程,画思维导图等,让孩子增加记忆和理解,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学习新技能,增加亲子劳动的关系和乐趣。
5)设计阶段性评价表,是对一段时间内劳动的总结,不仅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孩子也能对家长的指导工作进行评价。增加孩子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相互督促和改进,提高劳动质量和劳动能力。
6)为了提高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最后设计一个荣誉奖章的记录,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来争章,对孩子好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鼓励孩子更好更持久地劳动。
三、“亲子劳动成长册”的实践与评价
        在实践过程中完善评价制度;确立科学的评价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估方法多样化;坚持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
将亲子劳动分为自理劳动、家务劳动、为长辈服务、创造性劳动四大板块。表格每周一份,由孩子当日自行填写当天劳动的项目次数,结合分项分值计算标准来计算分数,经家长确认后生效。每月班级举行一次以劳动之星表彰为主题的表彰活动,总结本月亲子劳动开展情况的情况,用图片和数据的形式展示孩子们的劳动过程和成果,分享劳动感受和劳动新技能。这样的展示活动既有教育功能,又有纪念意义;既是精彩的总结,又是美好前景的新开端。
思考
“亲子劳动成长册”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操作环节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少数家长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给他们增加了负担。二是个别家长配合力度不够。在实践中,少数家长对学生劳动的监督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应付与敷衍现象。三是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因而“亲子劳动成长册”既要着眼于班级劳动技能的整体提升,亦要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不断优化“亲子劳动成长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2020-8-27.
[2]徐洁  楼幸琳  培育劳动素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指向[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7
[3]鲍忠良  青少年学生劳动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J]   教育探索  2013.8
[4]常保晶 .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胡君进,檀传宝 .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