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心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 311202
摘要:劳动是创造美的重要过程,也是人类生存的本能,让世界充满了希望与美好。通过各种劳动,帮助人类不断发展。新时代的中学生们不能光读书、读死书,应当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所谓劳动光荣,我们的生活圈子与劳动是密切关联的,身边到处可见劳动者。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独生子女比例不断拉升,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教育,导致很多学生普遍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劳动意识薄弱,不利于未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
引言:国务院针对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各院校应当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学生每年应当学会的1~2项生活技能,被弱化的劳动教育也逐渐有了“硬指标”。给中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如何深入贯彻并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每位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1.新时代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全世界非常瞩目的中心,实现着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跨越目标。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是深远的,劳动教育是提高国民基本素养,丰富人生幸福成就,实现辛勤精神扎根、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新时期对中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院校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学生能够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互联网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病以及给人性造成的缺憾,让人回归本心,从简单朴实的学习与工作中找到踏实、安宁的感觉。互联网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遭受到冲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内心的价值感、世界观也在不断动摇,人也变得更加浮躁,更多的年轻人被一夜暴富、一夜成名迷失了心智,很多人都梦想着快速成功发财,一时间,追求短、快的功利主义成为社会主流趋势。另一方面,很多人受到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的打击,强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丧失了追逐梦想的动力,不再有激情和梦想,生活便只是为了生存。如何应对这一社会危机,如何让人的内心重获安定与幸福,这是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创造性的劳动能够带来愉悦感,劳动训练对于健全身心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让人体会兴趣爱好所带来的乐趣。通过充满挑战性的劳动再造拼搏精神,是夯实社会基础的关键。中学生作为青年主力军,是祖国建设的栋梁,如果任由他们整天耍着手机,被互联网上繁杂的信息所干扰,必然无法担当起发展中国的大任。中国实现创新性跨越,需要的不仅是科学家与科技创新爱好者,更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拥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学生。劳动教育应当从小抓起,让劳动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促进家庭、院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发展。对于院校来说,应当把劳动教育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安排完善的中学劳动课程,定期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社会参与意识,改变学生对劳动的偏见。
2.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学生关于劳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劳动意识薄弱,不愿意参加院校开展的劳动活动,由于家庭的溺爱,导致部分学生怕苦、怕累;二是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习中不思进取,缺乏准确的目标,不愿开动大脑思考,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是马虎应对,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层出不穷;三是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不具备劳动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轻视工农、在生活中骄傲自满,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主动向劳动人民学习;四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过度喜爱舒适、安逸的生活,脱离父母与教师后就没有了自理能力,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面对挫折时灰心丧气,承受不住打击;五是缺乏较好的组织纪律性,不严格要求自我,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自由散漫,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小组学习中我行我素,自以为是,甚至不遵守校纪校规;六是浪费严重,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共财物。种种表现都与劳动教育的地位缺失有关,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家庭方面来说,由于国家生育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足够的劳动机会,重成绩而轻劳动的理念较为严重。
很多家长与学生都认为自己并不是不爱劳动,而是没有时间、不会劳动。还有部分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了,有时候连作业都完成不了,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做家务。一把情况下,学生只有在较长的寒假和暑假才有时间做家务。
从学校的方面来说,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普遍存在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素质考核的现象,劳动教育也没有被纳入到期末考核中。在大多数学校,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都不尽人意。劳动开设课程较少,每周还不足一节课,甚至还会被其他学科占领。院校所设置的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真正让学生进行手工劳作的内容较少,学生在值日时也只是简单的擦黑板、扫地等。调查显示,劳动教育形式化的现象尤为突出,很多学校都以保证学生安全为由,仅仅是在课堂上以说代劳、以较代劳,缺乏实践性。
不管是家庭还是学习,都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全面认知,没有正确地看待劳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归结于简单的体力活动,忽略了价值观与精神理念的培育,其结果必然是因小失大。
3.促进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对策
要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就要把握一定的原则。其一,育人导向的原则。不管是院校还是家庭,都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主要目标。对劳动教育价值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二,教育规律的原则。开展劳动教育应当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同时要注意安全、适度,注重对脑部的开发,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自经历,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其三,时代特征的规律。劳动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关注新科技、新型产业的改革与发展,合理设计劳动新形态,通过技术引领形式的变化。深化产教融合,转变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
3.1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院校要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体会通过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美好生活。针对中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针对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中学生劳动课程的系统性教育,每周课程不得低于1课时,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校外劳动时间。定期组织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分为集体劳动和个人劳动,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科学编制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囊括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内容。实践中,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为主,结合市场新型劳动模式规划劳动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公益劳动,培养合作精神,围绕劳动知识、技能等放,强化劳动意识,养成吃苦耐劳的职业意识。深刻领悟来动创造的重要价值,结合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树立择业观。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评价标准,设立奖惩机制。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拼大赛、劳动成果展示大赛等活动,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衡量学生参与劳动的具体情况,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3.2加强劳动组织实施
要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要从多个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建立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强化政府、院校、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参与。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科学评估劳动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潜在风险,如疾病传染等,完善设施设备建设,提高材料、工具的安全性,明确各方责任,做到防范于未然。做好统筹协调,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重视结果反馈与改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校内劳动教育的需要配备专业教师。院校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标准化建设,及时补充劳动教育器材。引导家长支持并配合院校劳动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先进事迹,挖掘表现优异的劳动模范,大力弘扬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劳动竞赛,营造全社会关注学生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反思与优化[J]. 蔡如军,车松玲. 中国德育. 2019(22).
[2]加强劳动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J]. 徐继存. 现代教育. 2019(10).
[3]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 康翠萍,龚洪.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06).
[4]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J]. 黄玲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