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莲
浙江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58
一、引言
纵观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历程,资助政策呈现出由单一资助向多元资助、由无偿资助向相对有偿使用、由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向培育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转变的发展轨迹,资助政策体系先后经历了初步建立、逐步探索、改革发展和发展育人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资助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更是受到一系列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影响,本文旨在结合四个发展阶段重点分析资助理论的演变情况,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探究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资助理论的演变
资助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教育公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一系列理论的指导和影响,而在不同发展阶段资助理论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具体而言,初步建立阶段主要受教育公平和人力资本等理论的影响,逐步探索和改革完善阶段主要受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影响,发展育人阶段主要受人的全面发展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等理论的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结合资助发展阶段,资助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图1 资助发展阶段与其主要资助理论的关系示意图
(一)国家大力支持人们接受高等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鼓励广大工农群众及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提出将公费制改为人民助学金制。1952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确立了人民助学金资助制度,此后分别在1955年、1957年和1964年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明确了资助标准、对象、范围和方式等多项指标。至此,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初步形成,这个阶段上大学不需要交学费、且有人民助学金补助。
在初步建立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亟需各类人才,且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指出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财产。其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它有助于提升国民基本素质,培养专业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有最高的投资回报。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资助贫困大学生不仅是对个人的微观投资,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宏观投资,对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有教无类”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则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这些都与教育公平不谋而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教育公平的诠释对中国影响深刻,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公平的首要目标是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最高理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具体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状况的限制和影响。新中国成立伊始,受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实现初步的教育公平,故提出人民助学金制度保障高校向工农开门、教育为工农服务,资助工作在这一阶段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多主体支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市场开放,相较于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平均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我国资助政策由单一的“公平”向“公平与效率并存”逐步转变。随着90年代经济体制深化改革,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巨变,上大学需要缴纳学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主体由政府单一主体转变为个人和政府等多元主体。
“奖优”和“济困”的资助理念逐步明确,“奖、贷、助、补、减、勤”多元资助体系取代了原来的人民助学金制度。
在逐步探索和改革完善阶段,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最先提出来的,主要研宄高等教育经费由谁来出、以什么方式出。他认为教育经费不应该由政府独自承担,而是要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由多个主体合理分担。利益获得原则是指各主体分担成本应该与其获得利益成正比,能力支付原则是指各主体分担比例和数额应该与其支付能力成正比,上述分担原则对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政府、学校、学生、社会等主体都从高等教育中获利,都有必要分担教育成本;另一方面,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承担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为此其他具有更高支付能力的主体有必要通过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各种资助形式分担更多成本,从而降低贫困生的分担比例。
(三)为新时代育人育才培养合格建设者
随着物质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逐渐成为新的工作重点和热点。2016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践行资助育人理念,特别指出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要求着力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在发展育人阶段,人的更高层次发展的理论受到关注。马克思结合所处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历程,反思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价值,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几个方面。这为高校资助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身心健康有保障、文化水平有提升的基础上倡导思想道德有修养、个人价值能实现。发展型资助也正是在原有保障型资助基础上积极关注学生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坚强品格、社交能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育人理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理论将五个层次的需求分为低级需求和高级需求,人类只有满足了低级需求,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而且前者在外在条件满足时即可实现,而后者则需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的配合。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生存条件不断改善,低级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加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等有了更强的诉求。这一阶段的资助工作,则是在保障贫困生低级需求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各层次优化外部资助环境、激发贫困生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对高层次需求的追求。
三、结语
步入“十四五”时期的新时代,资助工作有了新使命和新愿景,资助理论作为具体资助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也将被赋予新内涵与新目标。随着资助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从“一个都不能少”到“每个都要好”转变,由原来的“保障”“助困”进入“发展”“育人”的新阶段,指导其转变、发展的资助理论也进一步演变,个体的全面发展、自我价值实现成为新时代资助工作的重要指导和行动指导,将为资助工作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