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楠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一、高中阶段进行劳动教育的背景
(一)传承中华优秀美德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的思想。《抱朴子》中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说明了劳动的地位。宋代罗大维在《鹤林玉露》中说,“民劳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万恶生。”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还有一句话叫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可见,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传承的优良品质。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并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二)彰显时代特征的必然途径
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因此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新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二)落实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来,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要让学生立足个人生活事务处理,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强化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工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服务性劳动教育要注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他人和社会,强化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要求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指导学生:(1)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2)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3)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三、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固化良好日常劳动习惯,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班级每周的大扫除和每日的值日安排是班级硬环境的保证,是每个学校最基础性的劳动管理,也是进行日常劳动教育的最好机会,促使学生养成勤劳有责任感的劳动习惯。安排大扫除和每天值日生,不是随机安排的,要弄清全班学生的性格、特点、身高、科学组合。
最重要的是选出一个认真负责的劳动委员,班级现任的劳动委员就是全班投票选举和她自荐相结合产生的,事实证明她非常胜任,每天她都早一些进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当日的值日生和垃圾投放时间写到黑板上,提醒值日生不要忘记。班级大扫除分工明确,37人分为单双周进行,避免人多出现偷懒耍滑现象,安排的岗位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配,男生力气比较大的负责拖地,男生高的负责擦窗户,跑的快的、灵活的负责倒垃圾;女生力气大一些的负责排座位,小一些的负责扫地、擦黑板。每天日常值日也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分配,两年多班级卫生环境一直非常好,学生和任课老师都非常满意,学生养成了日常劳动的习惯,现在已经不需要劳动委员提醒和督促,都自觉进行值日劳动,不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能做到保质完成,增强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充分利用校外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劳动能力
上海的高中生必须修满63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每年的学期末都会有社会实践活动,有时到图书馆进行整理、搬运图书,有时到区行政服务中心体验、打扫卫生,为民服务,有时到农村进行学农活动,认识农作物,体验农业种植的辛苦和劳动的快乐,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劳动教育。高二上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前往苏州的“未来农林大世界”开展学农活动令,早晨农运会的班级深蹲、风火轮、拔河等一场场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使气氛已经达到高潮,这一次次比赛的胜利靠的不只是心灵手巧、身强力壮,在胜利背后,是一个个集体团结协作、具有超强凝聚力的心。因为有了和其他班级的竞争,同学们不甘示弱用实际行动向大家展示了“团结协作,刻苦认真”的学农决心,劳动强度和各方面要求都趋于从严。?中午的埋锅做饭活动更是激起了学生们的热情,班级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序完成自己的任务。挑水、洗锅、洗菜、烧火、煮饭,担任每一个任务的同学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为大家服务,其他同学也围在一边,给他们帮忙。齐心聚力,最终烧好了自己的班级的午饭,大家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同时,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这些快乐是书本知识和课堂学不到的。?下午学生们又进行拓展活动。活动中寓教于乐,同学们真正地接近了土壤,接近了农业生产。也了解了农活的艰苦,知道了每天市场上的农产品都是来之不易的。
(四)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劳动文化
1、积极参加学校有机农场,锻炼生产劳动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2006年5月,我校校园有机农场成立,它可以说是上海市乃至全国第一家在学校里建设的有机农场基地。在有机农场的拓展课堂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辨别土壤,自主地种植常见的蔬菜瓜果,认识更多的植物,认识劳动工具,学会使用劳动工具;爱上植物,爱上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如此参与有机农场的学生还学会了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管理有机农场,比如不用化学农药,自制生物农药(用厨余垃圾),不用化肥堆肥,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
2、参与学校嘉年华活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2019年5月,学校举办第四届嘉年华,班级一个创意游戏特别受人欢迎,学生们把垃圾分类知识运用到游戏中,四个原形垃圾筒分别代表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空的矿泉水瓶作为投掷物,站在一定的距离,向垃圾筒内投空的矿泉水瓶,投到那一个就要回答问题,如投到干垃圾里,回答干垃圾有哪些?回答对即可得奖,根据投掷次数和回答正确率来确定得奖等级。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人印象深刻,很好地向全校学生宣传了垃圾分类常识,通过这一活动,班级学生在平时投放垃圾的过程中,都特别留意,投错了还会主动拿出来重新投,倒垃圾的时间也严格按照学校投放的垃圾的时间投放,提高这项劳动的质量,维护了校园环境,用自己的行动,饯行生态文明、节约环境的倡议。
四、淬炼操作,砥砺前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现在的高中生都是零零后,大多数由于时代的不同和父母家人过分的宠爱下,普遍不会劳动,也不愿劳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学校的相应课程安排,促使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意识。使她们明白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明白幸福的真谛就在于奋斗,而奋斗就需要我们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明白劳动的伟大意义,从而坚定劳动的意志,塑造高尚的品德,脚踏实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