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杨丽霞
林甸县第四中学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考试焦虑的表现
研究表明考试焦虑是在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包括认知、生理反应、行为表现三个基本成分,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认知判断,导致因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而引发一系列行为表现。考试焦虑所引发的行为反应在不同时期表现也有所不同。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考试前、考试时、考试后三个阶段。
对此本研究小组从八个平行班中删选四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观察记录。
学生一:小杰,学习优异,平时表现良好,对成绩相当关注。考试前感到空虚、不安,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恐惧感和畏惧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考试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提取困难,容易受到外界细微刺激的干扰,肌肉紧张,时长想象考砸了的情景;考试后常常为考试时紧张而自责,等待考试结果时感到十分焦虑或不安,同时也伴有精神、生理上的不适现象,情况较重。
学生二:九班小江(化名)考前焦虑很强,因成绩优异,时长想象成绩掉落的结果,考前情绪化严重,时常大哭或大笑,导致无法复习,但考试时和考试后焦虑感马上减轻。
学生三:七班孙小(化名)考试时焦虑很强,记忆无法提取,精神高度紧张,与之交谈时她曾说过“明明有印象,但就是想不起来,脑子一片空白,呼吸都不顺畅了”,导致平时水平难以发挥出来,但考前和考后却不感到焦虑。
学生四:七班赵瑞,该同学是近期才发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平时不乐意有人关注他的学习状态及情况,稍加关注便会引起他的不良情绪,为了不让家长、老师关注他的成绩,在考试前夕甚至会表现出极度叛逆,让你转变关注点。
(二)原因分析
考试焦虑是学生普遍面临的一种负性情绪,情绪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考试发挥,把压力变为前进的动力,但过高的考试焦虑则给初中生造成心理的压力,影响了初中生学习成绩及成长。由于初三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焦虑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它不仅影响着中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威胁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目前,考试焦虑己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一些学者对此进行过理论探讨和调查研究,为预防和调节考试焦虑提供了有益的资料。但由于方法和手段的限制,目前较少见到关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影响的研究报道。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小组通过随机分层整群抽取本中学的2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试图对考试焦虑问题作一个全面的探讨,了解中学生的发展现状,以及考试焦虑的情况。调查过后本小组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而构建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潜变量的关系模型。
对200名初三学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大多数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属于中等状态,只有将近10%的初中生处于高度考试焦虑水平,这一比例还不是比较高的。这与我们起初对初三学生面临考试频繁、升入高中、压力大而引起的考试焦虑较为严重的设想不一致。
(2)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存在成绩及性别差异。考试成绩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年级组前百名当中优秀生的考试焦虑显著的高于差生;男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低于女生。
(3) 家庭、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社会支持越高,考试焦虑越高,比如父母的殷切期盼,老师的过度关注都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影响及作用。
(4) 担忧与考试焦虑呈正相关,考试担忧越高,考试焦虑越高;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呈负相关,考试焦虑越高,考试成绩越低,尤其是一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女学生。
(5)考试现场因素是引发考试焦虑的客观条件,考场的客观环境与学生的主观心理状态都对考试焦虑产生影响,但作用的方式和大小不同。
二、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正确评价考试
1.正确评价考试目的,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查缺补漏。通过考试,可以推动学生对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复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知识,关注但不过分看重。学生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真正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放下“我考不好会怎么办”这一类的念头,每一次考试都是对自我的一个超越,每一次考试相对于自己有所进步,那么考试的目的就达到了。同时我认为老师、家长同样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2.正确评价考试结果是你本段时间学习的有效反馈。人生路是漫长的,考试是节点,并不是终点。每次考试后都要总结一下,我离我的目标是进一步将从哪里入手接近我的目标。从考试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前进步伐,考试结果才变得有意义。
(二)树立备考信心
1.学会时间管理,订立学习计划。有的学生严重缺乏自律性,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分析自身优劣势,订立短期学习计划,让每天的复习备考工作都体现出效率和效果,令孩子重新拾回面对复习、考试的信心。
2.改善学习方法,掌握应试技巧让孩子的复习变得更有效率。
(三)完善自我认识
1、全面认识自身能力,形成积极的、稳定的、完善的自我评价,同时也要完成他人及社会的评价,从而减轻孩子对待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孩子对“考试成绩不好意味毫无前途”的负面担心。
2、正确认识自己的目标,激发学习内部的学习动机,转变思路,引导学生为成功而奋斗,而不是为“避免失败”的外部动机而负重前行。
3、学会积极自我暗示。由于习惯成自然,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很难察觉自己的消极自我意识,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倾诉”的方法,让孩子与一些信任的朋友或者长辈倾诉,这样孩子的担忧,焦虑和负面情绪就得以排解。然后利用一些自我积极暗示方法提高自信,以及通过设想考试成功的愉快场景来冲淡烦躁,养成主动向消极自我暗示挑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