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明
(浙江省杭州钱塘新区月雅河小学 浙江 杭州310016)
一、案例分析
2020年春节,跟往年不太一样,少了许多热闹和欢乐,多了一些不安。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也让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发生着转变,浙江省也在全国首个响应“防控一级响应”措施,措施呼吁包括青少年儿童在内的广大市民们响应号召尽量不出门待在家里,不去人群聚集处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大约有2.2亿儿童青少年,包含1.8亿中小学生以及4700万幼儿园儿童,因为疫情居家限制。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3月3日最新期刊研究显示儿童不上学时(如周末和假期),身体活动更少,屏幕暴露时间更长,睡眠更不规律,饮食也更不健康,导致体重增加,心肺适能下降等健康问题。而在疫情期间,相较于周末和假期,儿童和青少年因为户外活动明显受限以及缺乏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长时间的居家限制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当前,面对全球肆意的新冠病毒,千千万万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面对“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体育教师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才能更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体育教师怎样选编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段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居家体育课堂更有效地开展?在开展线上课堂中又该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评价与监督?线上体育教学又如何与生命安全教育相结合,用体育的方式让孩子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致敬英雄,牢记担当?
二、问题透视
1、体育教师对“停课不停学”的认知问题。“停课不停学”不应该是单纯意义上的网上上课,更不应该片面的等同于学校课程的学习。它应该是广义的学习,目的是科学、适度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和锻炼,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正确的认知“停课不停学”,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内容选材,以及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的关键和前提,反之,盲目的开展,不仅加深孩子的视力负担、学业负担,更加深了孩子们的学习焦虑、健康焦虑,与“停课不停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缺乏“教研”和“调研”的“云上体育课”是没有“灵魂”的,既缺乏科学性,也缺乏“群众基础”。“停课不停学”,这个“学”既然不同于学校的“学”,那是否就不需要进行学科教研和备课,不需要倾听家长和孩子的“心声”,体育教师宅家“闭门造车”就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教研的教学活动,就像打一场无准备之战,不仅学生没有头绪,教师更摸不着头脑抓不住核心,纠心于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施展教学时更无法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学环境等进行调研,就匆匆教学,也注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体育教学没有教学监督和评价,“云上体育课”只会流于形式。介于线上教学的特殊形式,师生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学生会更加渴望在所有学生和家长面前得到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和点评,在心理上也会更加重视老师教学中的反馈,更加需要通过教师指向性的教学评价调整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运动量的大小。而很多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往往缺乏教学评价和教学激励,不注重教学反馈,只知道单一的发布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在枯燥的任务打卡和素质练习中,渐渐丧失学习动力,“云上体育课”也难以逃脱“云上偷懒课”,更严重者将造成“线上体育教学事故”,有效及时的体育教学监督和评价是“云上体育课”安全进行重要保障。
4、疫情下的“云上体育课”体育教师不能只关注身体练习,而忽略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疏导。
疫情的爆发,冠状病毒的传播,让许多家庭笼罩上了一层乌云,年幼的孩子们也难免深受影响,长时间的居家限制更加剧孩子心理的恐慌和焦虑,如果体育教师忽略了这一特殊的“学情”,只会机械的布置体育任务,只注重孩子们的身体感受,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那体育独有的正能量和魅力终将无法传递到孩子心理,孩子对于这样的体育老师也注定“无感”,体育老师应该成为孩子们的“偶像”,体育应该成为孩子们走出困境,迎难而上的精神引领。
三、解决办法
1、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知“停课不停学”号召,在教学内容选材上要区别于在学校的常态体育课内容。尽量避免枯燥的纯身体素质练习和单一的体测项目练习,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形式丰富的优质体育网络课程资源如“钉钉运动”、“Hi运动健身网”等,适当结合校本的体育特色项目,要在内容上有创新。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宜选取易开展的、器械及场地要求较低的运动形式,同时要考虑到学生身体锻炼的全面性和均衡性,上下肢、核心力量,速度、力量、柔韧都要合理的安排锻炼,切忌单一化。体育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创造力,借助居家常有的生活器材和道具,如椅子、矿泉水瓶甚至床单等,都能改造成为居家运动的好器械,如涉及到要制作器材的,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和家长提前备好。疫情下的居家限制也是加强亲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可以在有家长陪伴的时段,如下午或晚上安排形式有趣的亲子互动项目,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互动,让家长保持与孩子密切、开放的沟通交流、身体互动是缓解青少年儿童焦虑的有效形式。建议体育教师每次在进行线上教学前,安排眼保健操或护眼操等护眼内容,缓解学生的视力压力,养成护眼爱眼的行为习惯。
2、在开展线上体育教学前可以运用“问卷星”等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提前了解孩子居家运动的环境、锻炼需求以及喜爱的上课形式,同时有针对性开展组织学校体育教研组成员间的线上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段和实际学情,科学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选择直播课、或者直播+录播课等孩子们喜爱的上课形式进行教学。
在上直播课程时要适当和孩子连麦互动,线上的发言和表达有时会比面授课更加有趣新颖,同学之间的发言也会让“云上体育课”更加灵动,让孩子就算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我们体育教师的温度,我们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通过孩子的发言和留言,对我们的运动强度和内容选择上进行及时的调整。体育教师在进行直播课或录制“微课”时应穿着运动服或者专业服装,避免服装的随意性,要体现工作的专业态度。只有知己知彼,我们才能在“云上”和孩子们碰撞出“运动火花”,赋予“云上体育课”以灵魂。一节有“群众基础”的“云上体育课”才是好体育课,一位有“群众基础”的体育教师才是好“网红”。
3、线上体育教学监督是保证体育教学效果,落实体育教学内容的关键。人学习的惰性透过“云上教学”的形式会比线下更加凸显。体育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光靠体育教师单个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班主任老师、家长们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每次的直播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对本节体育课的上线率、参与率通过班级群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汇报,对大家做的好的方面和个别优秀的学习典型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对未能参与线上课程的孩子适当提醒。我们教师也要明白企图用强制的打卡、签名等形式,企图用外部的力量迫使学生完成的线上学习,只会让学生和家长们感觉更加的厌烦和焦虑。学校的正确引导,班主任老师循循善诱,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是我们上好“云上体育课”保障和前提,体育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积极阳光的个人魅力是孩子们家长们愿意上“云上体育课”内驱动力,试问这样的“云上体育课”会愁没有“粉丝”?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特殊的疫情也给了学校的团队,我们体育人一个绝佳的展示窗口,也赋予了我们体育与健康学科锻造与展示的重要意义。
线上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形式同面授体育课的评价也有所区别。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应更多元化,不单单只是参照体测锻炼标准等对学生技术及技能方面的进行评价,也要让学生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如通过心率的自我监测来判断当下自己的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安全,通过汗量的大小判断运动量的大小,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运动效果。在和学生的互动反馈中,我们要及时调整下一次体育教学的运动量,让我们的“云上体育课”时刻处于有效、安全、可控的状态。在进行线上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点赞、影像图片的分享展示、送小花、语言性的评价激励等方式多进行一些激励性的评价,激励孩子的时候也可以感谢和赞扬家长的理解配合。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性格方面等差异情况,尤其是后进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鼓励,这也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和兴趣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