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杜铮莹
[导读] 朗读自始至终都是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宗旨的重要基础
        杜铮莹
        泉州外国语学校鲤城附属小学    362000
        摘要:朗读自始至终都是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宗旨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阶段的学生成长为切入点,立足于语文课堂的设计,从朗读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具体的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育意义;培养方法和措施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课堂建设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综合能力的进步,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构建更加生动且高效的课堂。
        一、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大多数教师都把注意力放在阅读理解上,要求学生书面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观点,只是把朗读当作辅助成绩的一种工具,并没有在课堂上提高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和关注,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即便是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们也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内涵,没有根据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求,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只是让学生大致朗读一遍文本内容,并没有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画出重点的文段和字词,并细细品读,这种走马观花的形式,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反而会让学生滋生出应付和随意的态度。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并不会得到明显的进步,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会逐渐消减,这就势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质量。
        朗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模块,学生需要以文章的阅读为基础,以情绪处理为基点,用口头的形式再现出文章的内容。也就是说,朗读能够有效调节课堂的教学氛围,塑造更加活泼且富有生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绪的感染下调动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学习能力,主动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本质,形成全面的思想认知,构建完整的框架和体系,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朗读,把文本内容用语言再现出来,从而锻炼自身的语言思维,增强自己语言表达的自信心,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
        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充实课堂教学的文化背景
        在正式开始朗读之前,教师应当为学生介绍朗读素材的相关知识,要让学生了解素材的文化背景,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奠定朗读的情感基调,处理好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为后续的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在朗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知到文章所传达的意境和画面。对此,教师就应当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优化导入环节的设计,先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能够更为细腻的处理文章的起承转合。

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篇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介绍重阳节的风俗和活动,让学生能够明确诗歌写作的背景,大致勾勒出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并展开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朗读,提高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和审美鉴别能力[1]。
        (二)设计生动教学情境
        朗读是学生调动个人主观意识的活动,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探究习惯,为学生设计出生动且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对此,教师需要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用图片,视频,或者是音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现出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可以是动画视频,也可以是影视的选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出西沙群岛的图片,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让学生开展无限的联想,为后续的文章阅读提供坚实的支撑。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写作的整体基调,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对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快的带入自己的情感与文章的情境融为一体,产生思维上的共鸣,诠释作者的内心思绪[2]。
        (三)开展角色扮演式朗读
        朗读的形式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只让学生对照书本展开朗读,否则就会显露出过于生硬的弊端。对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组织角色扮演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带入主人公的情感,这样可以更好的体现出朗读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例如,在学习《巨人的花园》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巨人和花园里的其他植物,让学生充分感知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形象特点,由此来开展对话交流。
        (四)开展多样化竞赛活动
        教师应当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不同形式的朗读比赛,让学生能够激发出内心的斗志,端正自己对朗读活动的态度,明确朗读的基本规则和纪律,而竞赛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并与他人展开沟通和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根据自己现有的短板,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最终全面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与此同时,学生在准备竞赛的时候,教师也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心理干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展现自己的风采和优势,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此,当教师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缺陷时,不应当对学生进行批评和责骂,而是要给予心理暗示,通过多种激励途径,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困难,挑战自我,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节奏和语调的稳定,提高学生的情感处理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比赛结果,给予他们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肯定和关注,也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积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应有之策,也是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文化背景的介绍,情境的设计,角色扮演的引导,竞赛活动的举办这几个角度,论述了朗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充分结合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和情感体验,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课堂上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秀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 000(032):P.59-59.
        [2]黄红霞,  刘爱萍.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 科普童话, 2019, 000(030):P.69-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