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董艳梅
[导读] 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
        董艳梅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实验小学 山东省日照市276800
        摘要:阅读是语文之本,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主要支柱,?现代社会对阅读的能力要求和运用远远日益提高,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搞好阅读。。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读”是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小学阶段,课内精读、略读的文章只有300多篇,不超过40万字;如果小学生只读这些课文,是无法形成独立阅读能力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1??6年级不少于145万字。因此,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利用阅读期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
         1. 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等有利条件
        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开放式阅览室,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阅读各种信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2、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强学生语言综合素养而确立的一种新课型。这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逐步增强阅读能力。
        第一、阅读兴趣培养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导读方式激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其教学步骤:一是以读激情,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听赏法,读赏法,读演法等)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二是情中探理,即在学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教师或学生提出以上深思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探明文中道理,从而激起学生爱读、乐读的感情。
        第二、阅读能力训练课。这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主要课型,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四种能力:一是制订和执行阅读计划的能力,包括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时间的安排和阶段性自我检查的进行等内容;二是感悟阅读材料的能力,包括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基本要求,学会朗读和默读,同时要求在阅读中思考读物内容,琢磨重要词句,体验人物情感以及提出和解决问题;三是阅读技能的运用,如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使用工具书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评、摘等等;四是初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如打开电子书刊、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等。
        3.充分利用教育评价体系,及时表扬鼓励。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能把自己课外积累的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发表时,哪怕是一个词语、句子,我都会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表现好的,立刻大力对他进行表扬,请他交流为什么表达得那么好,并随即鼓励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多读书,多积累。学生在获得表扬后,课外阅读的兴趣会更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而其他学生也会学有榜样。
        4.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提高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中,由于理解课本的需要,必要时就需要进行课外资源的有机链接,这样会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课本的理解,激发起对大自然的兴趣;另一方面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书内引向书外,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5. 充分利用各种竞赛形式,广泛开展读书竞赛。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利用小组读书竞赛、班级读书竞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二、教师帮助选择,推荐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很重要的一环是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如何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在实践中发现,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1. 教师推荐阅读材料。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又不是孤立的,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周恩来》;学习《赤壁之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读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书,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无聊,甚至不健康的书刊,使学生真正在课外阅读中受益。
        2. 教会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标准可以概括成三个字:趣、广、适。“趣”是有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书他们会更感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并能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广”是广泛。鲁迅先生在他的一封信里,曾这样告诉青年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适”是合适。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弱。而如今的课外读物是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小学生阅读。“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有利他们身心健康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使心灵也得到润泽。
        三、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把好的阅读材料推荐给了学生,还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的行为,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习惯,将会长期影响其行为。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品尝到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慢慢地自己就会找书读,学会读书,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得到增强,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