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差异对初中语文阅读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陈学红
[导读] 阅读力即国力,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竞争,这两种能力都离不开“阅读”,
        陈学红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    100872
        内容摘要:阅读力即国力,未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竞争,这两种能力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个体终身学习的不二法宝。初中生阅读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心理差异上。就个体而言,主要指学生的思维、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阅读力  心理差异  思维  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
        
        阅读力即国力,未来世界的竞争是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竞争,这两种能力都离不开“阅读”,个体终身学习离不开阅读。初中阶段是人生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情绪情感出现矛盾化,是个性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初中阶段的文本阅读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个体阅读习惯和个体阅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可见阅读对初中学生的重要性。但初中生阅读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学习的心理差异上。学习心理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智力或认知、人格等方面的差异。就个体而言,主要指学生的思维、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一、初中学生思维差异对语文阅读的影响
    新的思维特点的出现时初中生智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思维主要体现为抽象的逻辑性,但是原有的具体形象思维也还起着重要的作用。表现在在不同性别的个体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所起作用又各不相同。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语文阅读的整体成绩方面,女同学总体成绩要高于男同学,在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上,女同学优于男同学,在科技类作品(议论文和说明文)的阅读上,男同学要略好于女同学。研究表明:男生重理性思维,活泼好动、果断勇敢,喜欢刺激和冒险,女生重感觉(形象思维),大都情感细腻,直觉灵敏,注重秩序。初一、初二时这种思维的差别还不明显,到初三学生的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后,男女生的思维差异更明显。当这些表现在语文阅读时,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加“循规”,注重基础知识,遵循教师的指导,能较为容易地体味出文本作者的情感,但是不会有深入的探究和质疑;对于逻辑性较强的科学类文章,她们就不能到位的拿捏好其中的关系。而男生则相反,思维活跃,容易理清客观理性间的文字关系,喜欢创新解读,但是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且对情感细腻、描绘生动的散文类文本的阅读缺乏耐心,品读明显难以到位。
        针对这种思维差异,教师应该采用多样的阅读教学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置疑,通过学生的说写训练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是男生、女生,他们的思维其实都还处于比较稚嫩的阶段,尤其是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和训练,得到发展的。一个人,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思维的内容表达出来,他本身的思维也是清晰的。训练初中生准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是训练他们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阅读思维的重要途径。
二、初中学生兴趣差异对语文阅读的影响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定向、维持和激励作用,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初中阶段的学生,兴趣往往是引领他们学习阅读的最重要动力,有兴趣就沉迷其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没有兴趣就逃避、叛逆。因此,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真正对阅读感兴趣的学生,他们能从书本中活动认识世界,了解他人,拓宽视野的同时,陶冶情操,发展思维,找到生活的意义,他们从书中得到快乐,又乐此不疲的投入的阅读中。他们的各种能力,也因为阅读而得到发展、提高。但是初中学生里,尤其是农村初中,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学生,确实占了大多数。
        首先,社会的发展,衍生出很多的诱惑。

外在的电视、手机、游戏等吸引了他们浓厚的兴趣,花费大量时间在那些直接感官的诱惑物上,对文字堆叠的文本阅读缺乏直接兴趣,当迫于某种压力或情境,必须要阅读的时候,他们要么敷衍阅读,要么拒绝阅读,这样他们取得的成绩往往是不佳的,于是被人认为他们很差,他们虽然心情沉重和压抑,也逐渐的认同了自己的不行,在自我评价方面,会妄自菲薄,在他们看来“自己永远都不如别人。”阿德勒认为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他们的学校成绩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他们或者最好,或者很差,或者处于平均水平。这种基本保持不变的状况所反映的与其说是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是心理态度的惰性。这样的惰性心理态度,让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并且消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不会积极主动去努力,只求得过且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奋起直追的自信心。他们对阅读失去信心,甚至讨厌阅读,有的学生可能一看到书本就觉得头痛。
        其次,在学校教育教学负担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少,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练习题上,对课外阅读没有人管理,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唯一的途径就是课本,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严重受阻,并且我们教育教学阅读的方法单一,缺少科学阅读的方法指导,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和兴趣。这些非常不利于初中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的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获得的,也有赖于特定的学习经验。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有必要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一切心理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期待的目光来鼓励学生,让学生热情、愉快的参与阅读过程。另外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对教师感兴趣。学生对教师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着他是否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如果学生能够专注于教师的教学课堂,也就会遵从教师的任务安排,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对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应有的效果。
        再次,家庭环境对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影响。阿德勒说:儿童智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那些物质环境较好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帮助,让孩子不仅获得好的身体发展,而且还能获得较好的精神发展。也就是说,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可能家庭成员更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家庭环境贫困的孩子,家庭成员更注重孩子物质需求,缺少对孩子阅读、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家庭条件优越的家长,自身也更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他们自身经常阅读,对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很有益。家庭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到阅读的兴趣。如果孩子在家庭里比较独立,他经常能信心满满的投入到新的环境中去,如果他在家庭里依赖性大,他就会对新的环境感到无所适从,进而认为自己无能,因此,那些对阅读学习丧失自信的孩子通常也表现是不能适应学校生活。那些在家里受到过分溺爱的孩子,一般都会被学校中的很多陌生事物所影响,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的环境,他们并不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假如教师对他们稍微严厉一些,这些学生就会表现出似乎缺乏记忆力。但是,这种记忆力的缺乏并不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记忆力不行或者智力存在问题,而是他们在对待阅读或学习时,没有记忆力,他们对无关于学业的事情能过目不忘,对他们喜欢的游戏或者其他活动,他们完全能做到全神贯注。
        三、学习方式差异对语文阅读的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指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相互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就叫做她的学习方式。有的人对阅读只浮于文字表面的意思,只是浏览文本的内容,能复述文本,就觉得完成了阅读,不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也不会去体味或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人在阅读之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文本的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或人生有益的启示。有的人阅读要受外界的干扰,不能独立的完成阅读,总是喜欢依赖别人的观点或者看法,也很在乎别人对阅读的感受,不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人喜欢独自阅读,不受外界影响,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自己认为的有效阅读,他们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管哪种学习方式都是学生个性的体现,作为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好的阅读方式来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阅读偏好,而采取某种单一的或者比较极端的教学方法,对所有的学生提出同样的阅读要求或指示,那么,会有一些学生感动这种方法或任务指示与自己的方式相差甚远,从而影响这些学生的阅读。
        总之,要培养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在教育实践中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尊重学生发的个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材施教,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儿童教育心理学》【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南海出版公司
2.《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伍新春等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4.《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集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