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港水
福建省安溪县崇文中学 福建泉州 362434
摘要:语文课高不开审美,审美渗造在课文的方方面面,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需要港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 教学审美
语文课离不开审美,审美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情感的归结,语言的分析都是如此。
“语文课是语言的艺术”,一节语文课自始至终都应该有审美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语言是语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的所选误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小说语言的生动,诗歌语言的凝炼,议论语言的严谨,说明语言的朴实等等,体现出了各式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极具个性色彩,其手法娴熟.联想丰富,变幻多资,是散文语言美的一个高峰。学过了他的《春),便永远忘不了课文所描写的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学过了《背影》,便永远记住了“走路蹒跚的文亲”好像“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 一个“攀"字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缩”字说明无处可避,脚是悬空的…朱自清先生是散文语言大师,从他的散文语言中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学生提供语言财富,这一提供和接受过程,便是语言审美的过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月光"和“流水”如何相似?既如"流水又为何用一个“泻”字?美的语言需要反复揣摩,需要调动自己的原有知识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联想、想象,当学生真正有所领悟的时候,这一审美过程也就完成了。
散文语言的审美如此,其他体裁的作品亦同此理。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故乡》等,语言生动、准确、凝炼,令人拍案叫绝。文中对“孔乙己的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一双在短衣帮面前摆朗的手;一双替人抄书的手;一双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手;一双用来蘸酒写字的手;一双用来翠菌香豆碗碟的手…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手是一双意蕴颜丰的手,这双手活画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或爱慕虚荣,或自欺欺人,或自命清高,或鄙视劳动,或心地善良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便会发现这双手是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毒化的结果,是控诉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罪恶的铁证。
我们说语言审美是教师引导下的审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如果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无所适从,很难产生审美的乐趣。如审美活动变成了教师单方面喋喋不休的讲述,这便等于将做好的饭硬往学生嘴里塞,时间一长学生怎会不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我们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美的语言与美的氛围、美的情绪相融合。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应该是美的,如果巴审美搞成单调的,枯燥的,形式的,还有什么美可言?
古人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条原则,适用于语言课的全过程把握作品的意境也是审美的重点之一。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意味,一种氛围。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开阔,语言雄建,气势雄浑而奔放,作者离醉其中,随意踏歌稿祥。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场景的表层,便与我们常见的叙景选储并无多大差别。
要领悟作品的意境美,需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去,体会作者“退"与“进”、 “仕”与“隐”之间扶择上的徘倒困惑心态;想像作者站在月光下举杯吟唱“人有惠欢离合,月有阴暗圆缺,此事古难全”;看似特别悲伤,其实作者是层层推进,释却高怨,又蕴通了人生哲理。由此再进一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嫌好。”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惟感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裕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作家创作讲究意境,一株“挺拔的白杨”,“一汪碧绿的潭水”, “一片蓝色的海滩"和“一位头戴项圈的少年”都是美的意境。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欣赏能力,不引导学生进行意境审美将很难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殿堂。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山川,有的歌咏花草;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咏善良,有的歌咏纯真;有的鞭答丑恶,有的鞭答奸佞;有的鞭答落后,有的鞭答黑暗:有的鞭答虚荣,有的鞭管吝啬…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好材料。具体到某一篇课文来说、作者到底歌颂了什么,如何歌颂的.或者揭露了什么,又是如何揭露的,则需要在课文的内容审美中完成。《木兰诗》中的“替父从军,报效国家"足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种思想感情?
抒发这种思想感情的基础是什么?要真正体会这篇文章的内容美,必须下一哥真功夫。余光中的《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感、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荒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缩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货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没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课文中的浓郁的思想感情,常常感染着教师,进而感染者学生。
学习《回忆我的母亲》可以体会到母子之情:学习《背影)可以体会到父子之情: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散文可以体会到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通过感情审美,作者的思组s情将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中。这样语文课便自然地承担起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任务。“美的享受具有一种感情的,特殊的,温和的两醉性质。”将美的思想感情传输给学生,塑造出美的心灵,这是语文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再说,要让学生学好语文,缺少了情感审美也是不行的。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课文中某种感情的崇高、伟大的时候,他才能在真善文的通路上再向前迈一大步,
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高不开良好品德的教育,品德教育光你说是实现不了的,它需要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情感教有的最好方式便是情感审美,能自觉分辨感情美丑的学生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
审美,在语文课里无处不在。朗读需要声韵调和诺美,需要轻重缓急的节奏美,需要传情达意的表现美;板书则需要形体美,连贯美,布局美;丽述需要语言的准确、精当、生动、悠人:分析需要条理、完整、全面、深刻;评的需要客冠,公正、有理、有据;提问需要启发、诱导、举一反三:训练则需要求严、求新、求实、求 这些
都是美的其体体现,优秀的语文老师也都根注重这一切一套课既要有美的内容,又应该有美的形式,只有美的内等而没有美的形式,教学会变成空M的说教,有血有肉的人物就会变得呆头采脑,山川就不会有灵气,在草也不会有人姓,传神悠人的搞写会被肢解为一个方法或一种参辞,意境也就不会再优美;反过来,如果只有美的形式而没有美的内容,则所有美的形式都会因为缺乏实实在在的美的内容而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分析水平,概括水平,评价水平和文学鉴宽水平及写作水平,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审美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