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塔峰镇第三完全小学 邮编425800
高效课堂的意义已经毋庸置疑,那么如何实现高效课堂?作为常年战斗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我,对于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有几点拙见:
一、课前准备厚积而薄发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要想创设高效课堂,课前准备至关重要。
课前准备,老师要做些什么?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一名课堂的创设者引领者,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必须具备丰富的课外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把知识的汲取作为以后每一堂课的准备需要。具有丰富课外知识的老师的课堂对学生是充满诱惑力的。
(二)、 老师的课前准备具体到每篇教材而言,就是要深钻教材,必须对教材的创作背景、对作者的生平经历要有所了解,对文中的主旨把握要精准或有时代意义。教师不仅要深钻教材,还要提前准备一两篇与教材有关联的文章供学生拓展阅读,这样不仅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教材,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过相关文章的阅读深化文章主题。记得我在执教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时,在后面的拓展环节我给学生推荐了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母亲》一文。学生读后满含热泪,莫言的作品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坚强而又乐观的母亲;他们知道了,母亲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更是我们的精神之源。
(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课堂是老师的主战场,当然我们不能把学生比作敌人,但是老师课前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因此对课堂预设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实现高效课堂是有着积极意义的。预习单的定制、学习小组的设置、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学生学习重难点的突破,无不涉及到学情。所以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语文素养甚至业余爱好的充分了解对课堂预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前准备,学生做些什么?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有必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如与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的复习、文中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的了解等等,我认为学生的课前准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即将学习的文本内容的预习。预习一般做到以下几个环节:学生预习设疑 → 自主解决问题→ 存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与字词有关的,可以是与内容理解有关的,可以是与文中主题有关的……总而言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的学生才会有更多收获。然后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或借用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存于第二天的课堂解答。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将逐步得到提升,而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个课堂对他会更有吸引力。
二、课堂组织有序而活泼
高效课堂的创设要践行“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组织课堂时老师要把握好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设置简洁有趣的导入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组织形式不拘的学生活动,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并相机进行达标训练,使学生课堂收获最大化。
(一)、课前导入精简有趣
万事开头难。导入环节的设置精简有趣,不但能集中学生因课间十分钟导致的涣散的注意力而且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是高效课堂不容忽视的环节。根据我的经验以下导入法效果不错:
1、猜谜激趣法,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
2、故事引路法,课前导入时讲一个与学习内容或文中人物有关的故事,能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3、图片诱惑法,精美的图片,能起到不小的震撼力,让学生的大脑瞬间就被深深吸引,进入到忘我的状态。
4、创设情境法 ,绘声绘色的语言,美妙的音乐,生动的录影,能创造美妙的情景,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
5、问题激疑法,在课堂伊始抛出一两个学生感兴趣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来,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6、温故出新法,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再相机引出待探究的新问题,让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新课的状态。
新课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是有效的,不妨多多尝试,以免让千篇一律的导入枯燥了课堂,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老师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环节时,一般不少于十五分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沟通交流和展示,这个环节给了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和提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十分钟左右足以。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教师指点迷境;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学生偏离主航之刻,教师拨乱反正……总而言之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多但要起到一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学生活动形式不拘
课堂组织中的学生活动要有序但不排斥形式多样,丰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乐于享受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置:可以是小组竞赛式,可以是分组辩论式,也可以是个人展示式,还可以是动画人物串联式,故事情境浸润式,甚至可以是游戏通关式。
(四)、信息技术运用得当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合理运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与时代接轨,而且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征路途之“长”、之艰难,我把在网上查找到的红军长征动态路线图以及“飞夺泸定桥”的精彩片段引入课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路线之长、之艰难。就这样,突破课堂的难点——领悟红军精神,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当然,信息技术运用要得当,多之则滥,不仅不能起到良好效果还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剥夺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时,在学生的思维陷入瓶颈状态需要启发学生思维之时,在引入课外资料之时,在考查学生学习效果之时,这些时段适当应用信息技术对我们创设高效课堂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达标训练多样有效
达标训练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的课堂知识,提升学生运用课堂知识的能力,所以创设高效课堂不能没有达标训练环节。
语文课堂要想实现达标训练的高效,必须注意依据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兼顾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内容和形式都要多样化而富有语文味。这样的训练才能激起小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语文素养。
(六)、教师语言睿智风趣
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风趣幽默的老师。老师睿智而风趣的语言是推动课堂的润滑剂,是师生情感的调和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助力器。这样的老师创设的课堂学生爱学、乐学,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大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课后拓展丰富而有价值
课后拓展是对课堂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既能深化教学内容,使课堂影响走向深远,又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效能无限大。有些语文老师课后拓展环节的设置流于形式,使这个环节显得单一而粗糙。
那么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怎样设置课后拓展活动才能实现课堂效能无限大呢?
(一)、形式丰富。
课后拓展可以是动手动脑活动,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文艺活动。例如在学习了名家名篇之后,让学生去收集该作者的文章、名言、轶事,分小组制做一期手抄报或简报;在学习了诗歌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诗歌朗诵会或来一个诗配画;在学习了环保课题的文章之后,让学生来一个周围环境的环保调查;在学习了爱国文章之后,让学生来一个爱国歌曲大连唱……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
在安排课后拓展的时候可以同时设置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选择地进行。这样的拓展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体能力。
(三)、注重两个结合
注重校内校外相结合,语文科与其它科目相结合。这样不限场地,多学科融合的拓展活动,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