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肖培东的课堂教学艺术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徐 瑞
[导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
        徐瑞  
        重庆市涪陵区涪陵巴蜀初级中学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艺术。特级教师肖培东解读文本不拘一格,富有新意;在教学设计上,崇尚简约,常常以一个主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他还重视朗读,喜欢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品读进而进入到文本深处。分析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名师的这种教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学语文教师这一工作岗位。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朗读                          

        余映潮说:“名师是良好的环境、难得的机遇和个人突出的禀赋、倾情的努力、执着坚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①王君.《一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序一.]因一次在语文湿地上偶然看到肖培东老师的文章,深深地被他的文采和才情所吸引,近来,阅读肖老师的博文也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语文教师,学习语文学界现有的丰富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究名师们的成长,借鉴学习他们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驾驭课堂,真正地向着卓越的目标前进。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艺术,即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巧与策略,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而独具其内在规定性,即始终将教育性作为自己的本质特点。具体可以表现为教学备课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教师动姿艺术等。
        二、肖培东个人简介
        肖培东,全国知名青年语文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也是目前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省“春蚕奖”获得者,温州市首届名师模范班主任,温州市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获全国各类课堂教学大赛荣誉无数,也曾在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在全国很有影响。
        三、肖培东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课前备课的艺术
    课堂教学的起点在于教师的备课,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充分,上起课来就会感到踏实;备课周到,上课时便能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精心备课,有效教学,备课也是一门艺术。根据笔者对肖培东老师课堂实录的分析,他精心的备课艺术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读文本不拘套路、富有创新;二是教学设计简洁有效、富有美感。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文本,同样如此。肖老师在解读琦君《春酒》时,不局限于传统的思母与怀乡之情,将文本的重点落实在“深情”二字上,再现了一位沧桑老人记忆深处满含真挚却又无处可寻的心灵故乡;解读魏巍《我的老师》时,从成人视角回归到儿童视角,极力展现文中“我”孩子般的童心、童真和童趣,以此凸显出蔡老师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形象;解读鲁迅的《孔乙己》时,把孔乙己的“忘”和看客们的“记”联系起来作对比,旨在还原一个真实、复杂、悲凉、冷漠的社会镜像,直逼小说反看客的主题理解...其实,像前面所提到的这些课文,往往都是公开课的“主角”,名家解读也不在少数。但是,肖培东老师从不局限于前人的解读,而是力求从自身阅读情感体验出发,思考挖掘每篇文本中文字背后的意义。
        另外,与艺术一样,教学也同样追求美、创造美。教学艺术遵循着美的尺度,没有教学的美,也就不会有教学的艺术。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重点又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这一方面。而肖培东老师课堂设计的美,笔者认为主要是呈现为一种线条式的美感,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凑,简约又不失新颖。他能在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灵魂的基础上凝结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主问题,进而通过这个主问题来贯穿整个课堂,常常不是在教学设计的整体上而是在细节处,甚至是其中的某一个“点”令人折服。比如在教《金岳霖先生》一课时,肖老师所设计的主问题是:“从_____中我读出了金岳霖的______”。围绕这一个主问题,学生紧扣文本,通过分析具体的语言,关注人物的性格,读出了金岳霖的朴素、热爱生活、天真、怪异等特点。然后教师再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物性格的表层进入到人物的精神心灵世界,进而看出金岳霖先生在那个社会中的心酸、孤独以及对做学问的热爱。看似是没有设计的一个简单问题,然而,一切又都是老师的巧妙安排。所以,其实最好的教学设计就是看似没有设计,越简越自然,越简越流畅,又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还值得一提的是,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把这种课堂设计的美发挥到最大的教学效益,收到很高的成效,不得不令人佩服。
        (二)课堂朗读的艺术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有注重学生朗读的意识,但是在真正地课堂教学中,却更多地忽略了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经过笔者对肖培东老师一些课堂实录的观察,发现肖老师十分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思,将学生的朗读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信服的教学艺术境地。

比如在教《春酒》这篇课文时,在同学们读完全文以后,肖老师抓住时机,顺势追问:大家读的时候没读标题,那我们的标题该不该读?我们的标题是文章的“浓缩”,本身也是带有情感的,《春酒》的标题应该怎么读?这样的追问,好像是老师随口一说,其实对于这篇散文而言,读标题也是破解文本密码很好地一把钥匙,我们来看一看学生不同的读法:
        生1:我认为,读标题应该饱含着思乡的情感来读。因为本篇文章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说要读出思乡的绵绵情感。
        生2:我觉得应该读出一种自豪的感觉。春酒。(重读“春”字,自豪的)因为春酒是家乡的东西,应该引以为豪。
        生3:因为我觉得春酒在我家乡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家乡对我来说是非常美好的回忆,回忆在心中,所以不应该读得非常的强烈,应该读得很平淡。
        生4:悲伤。春——酒—(悲伤、悠长)
        ......
在我们看来,可能仅仅一个标题的朗读,大没必要花费这么多时间,抽上这么几位同学当堂展示。但是,不得不赞叹肖老师所设计的朗读,因为通过学生对标题的朗读其实已经很好地将文章所蕴含的两种情感凸显了出来:一是对家乡、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二是海隔两岸,再也不能找到春酒的惆怅、伤感与落寞。而这些,正是琦君内心真正深情的最好体现。可以说,这样的朗读,这样的体悟,这样的感化,如果没有肖老师耐心和善地引导,如此精彩的课堂效果也是很难得到生成的。这也很好地告诉了我们:课堂,真的还是要慢慢走,欣赏,沉浸啊!
        除了朗读标题,肖培东老师在朗读教学上,还善于朗读标点和对文章的某一个小段或其中的几句话进行比较品味读。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童话夸张的特点,在让学生对句子进行朗读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其中感叹号所带有的情感,通过朗读感叹号,让孩子们模拟其中的大人说话,让学生在感受童话体裁夸张特点的同时,又进一步地去体会大人世界的那种虚伪与功利,可谓是一举两得。而这样的朗读,看似平淡,实则有味,因为它将童话最动人的声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正如肖培东老师自己所说:“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读,读其义,读其理,读其情”。这样的朗读,在笔者看来,无疑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本。
    (三)教师语言的艺术
        “教欲善其事,必先敏其言。”[②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课堂教学艺术》,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教学语言是善教学之事的先决条件。它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经常使用的特殊工具,它贯穿在整个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下面,笔者就主要从肖老师的课堂导入语、评价语、结束语三方面来谈一谈其教学用语的技巧。
        首先,是导入语的简明生动。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架起的第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座桥如果架得好,能够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意境,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在教授《斑羚飞渡》时,肖老师一来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以介绍人校长的话为契机,顺势问了同学们一句“课堂是谁的呀?是你们的还是我的?”虽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但却生动、有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致提起来了。而且,课堂开始所营造的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也为后面老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了一个很好地铺垫。
        其次,是评价语的激励有力。教师正确、恰当、有效的表扬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评价能力,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要充满爱心与鼓励。比如,在教授《我的早年生活》一课时,面对课堂上一位不愿朗读的男同学,肖老师几次点他起来朗读,并且每次朗读完后都会给予他以肯定。其中,有一句评价语肖老师是这样说的:好多了,读得自信一些,那就更好了,萤火虫发光了。特别是最后那暖暖的几个字——“萤火虫发光了”,可以想象当时那位男同学听到肖老师这样的表扬以后心里会有多么的高兴。所以评价语言的激励有力,不但可以使学生重拾信心,尝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带领他们一步一步探究文本的题旨,领略语文殿堂的魅力。
        最后,是结束语的意味深长。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台戏,那么课堂的结束语就好比这台戏的那幕压轴戏。好的结束语不但能够对该节课起到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而言也有着发微烛远的好处,余味悠长。在教授《孔乙己》时,肖培东老师最后是这么总结的:“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记住这个背影,也让它留给当代社会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做人。下课。简短、朴实的结束语,让学生把读小说,读社会,和读自己联系起来,文学作品的人文教育意义既得到了体现,又带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余韵,令人回味、咀嚼。
        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好的课堂教学语言就应该像肖培东老师这样,生动、形象、激励、有味,使教学具有一种隽永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总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除了要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和反思研究,我们的教学还应该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全面发展,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之路漫漫其远,也充满着无限的挑战,但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从这些名师身上所得到的启示,至少让我们信心倍增,方向更加明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地去努力,去实践,总有一天,我们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肖培东.肖培东博客[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0e3830101284f.ht.
[2]  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3]  张宝臣,张玉森,王秀兰:《课堂教学艺术》,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陈东生:《范读?伴读?对读—赏析特级教师肖培东的导读艺术》,载《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8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