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清侨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门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越来越重视,
        王清侨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恢斋中心小学 邮编3622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发展,教育部门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越来越重视,当今教育领域中数不胜数的全新教学方法随之而来。语文是所有学科中基础性最强、应用性最为广泛的一门课程,具体内容知识点多、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只是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传统的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沉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乐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奇心强烈等特征,因此,引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能够将课本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的画面进行贴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法;小学语文;有效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小学语文教材中知识点多,内容比较复杂,如果只是仅仅依托教师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容易导致课堂沉闷、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乐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低下等一系列负面状况。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技能,还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保证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课本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还可以引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能够将课本中单纯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画面进行贴合,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教师不是教书,教的是方法
        由于小学生自身受年龄阶段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加上语文课程本身含有较强的科学性,他们对语文课程文化的理解、语言的构建、思维的发展难以提起兴趣。面对这样的教学限制,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强行为学生灌输意识形态,而是要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总结经验,提炼语文综合思想,使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觉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帮助小学生打好基础,使其对语文学科有所期待,唤醒对知识的渴望,倡导小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学习语文知识,靠死记硬背给自己强行灌输。教师要正确启发,让学生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善于思考和学习方法,要比让小学生学习到多少知识更有意义,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章内容的时候,学生对西沙群岛一无所知,凭空介绍西沙群岛的景色难免有些空荡,没有任何的情调,此时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将西沙群岛的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沙群岛之美景,并根据西沙群岛视频中的景色与文章中的景色进行对照,看看文章之中描写的是否真实。课后,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有机会一定要去西沙群岛看一看,切实体会一下书中描写的内容,看看自己能够达到作者体会的那般意境。这种教材的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把握文章主旨,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材是学生接触语文学科的第一手学习资料,因此学生会对教材里的内容更加深刻,不过部分语文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这种机械式的记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教材书本上的内容与生活实践两者有机结合,难以培育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和热情,降低了语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序发展。

针对上述语文教学现状,教师要善于将生活化的知识融入语文课本之中,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在生活之中,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
        例如:在学习《白桦》这一课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虽然诗词中描述得绘声绘色,可以不断地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课本中提到的文字进行无限地联想。但单凭想象会略显单一,教师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如,在课余时间或者上学途中,也可以亲自带领学生去户外参观白桦树,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了解到诗词中的白桦描述的亭亭玉立、高洁挺拔,通过让学生感受真实生活中的白桦后,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白桦树的灵动之美,体会到作者在写这首诗时的情感流露,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当学生再次品读这首诗词时,更能感受诗词的意境美,朗读中更有情感,对诗词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更容易理解。
        三、创立小组合作,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能使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高效课堂,提供优质的教学平台,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改善教学方法,注入新鲜的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通过划分小组最能体现出课堂的活跃度,学生之间主动相互交流学习内容,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划分为每组4-6人,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并且进行小组人员合理分工,选出一名负责小组的组长。其次,教师对学生发起探究性任务或者带有启发性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换思路,相互交流,对学习任务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学习《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经典课文时,教师先为学生进行课前导入环节,向学生们提出几个值得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每天都要来学校上学,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想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伟大目标吗?”由此一来,学生们能够专心投入到阅读课文的情境之中。接下来教师安排各个小组成员,分享一下阅读课文后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揣摩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之后,结合各个小组可以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让学生进行激烈地探讨。教师在此期间要认真聆听,待学生讨论结束后作出客观的评价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从而达到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优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法贯穿于各个学科之间,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遵循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小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真实体验,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朝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之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秦芬.贴近生活 感悟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89.
        [2]严晓峰.走近生活,让小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J].名师在线,2020(36):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