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进南
[导读] 教育是人类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赋予人类的一种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属性
        王进南
        泉州市城东中学  福建省 泉州市 362000
        [摘 要]教育是人类成长的基石,也是社会赋予人类的一种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属性,在这不同的教育学科中,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作用、文化作用、思想作用。语文不仅是学生学习任务中的一个重大学科,还是他们未来人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基础。在传统应试教育中,语文学科因大量背诵、阅读等教学要求,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这就对一线语文学科老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笔者从备课准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三个角度分析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乐趣;三个角度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前提。语文课堂要真正做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能是语文学科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语文学习教材是根本,课堂是过程,所以要根本出发,做好过程,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一、认真备课,备出个性
         认真备课,首先要了解语文材料,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美意丰,删繁减难,体例清晰,重点突出,教材设计合理,易激发学生兴趣,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易于教师创新教学。这样的教材,教师就有机会能动乃至个性化地解读,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创设情境,激情引趣。”“转变角色,引导示范。”设计出个性,即备出教材的个性,也要备出学生的个性,备课中要善于发现选文及选文作者的个性,展现教材独特魅力。语文教材选取古今中外经典名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作者用不同的语言技巧,表现手法,审美情趣进行创作,展现出丰富多姿的个性风采。备课中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激励、保护学生的个性,要诱导和启发学生表现个性。先设法让学生产生表现的欲望和勇气,敢想,敢说,才敢做;然后,再千方百计让学生想别人没想的,说别人没说的,做别人没做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个性化的课堂设计,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的摇篮,创新的基地。
二、巧设导语,导出火花
         传统的课堂导语机械枯燥,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大大降低了语文课堂的魅力,好的导语如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能够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从而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种导语形式:
         1.借题发挥,以情激情。现代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已经抛弃了单纯灌输等呆板教学方式,更多地融入了趣味,讲究灵活性,所以“借题发挥”是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动情,利用简洁、准确、富有激情或幽默风趣的语言,类比移植,纵横联系,对学生加强教育。例如:介绍诗人屈原,讲到“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的地方时,可即兴发挥:“中国历史上多少朝代,多少的皇帝,没有去纪念他们,而屈原,人民每年都自愿地在端午节那天祭奠他、纪念他。由此可见,我们中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脉相承和永不泯灭。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屈原郁郁忠魂的痛苦和浩然天地间的一股英雄之气。”教师这样借题发挥,以情激情,使学生心中的爱国之火燃烧得格外明亮。
         2.引经据典,锦上添花。“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特点,宕开一笔,欲擒故纵。

通过引用诗句或讲述故事,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气氛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例如,《永久的悔》的导语可以这样说:人都无法抗拒自然规律,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不要等到良心发现时,却已经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该是怎样的遗憾和愧悔啊!人的一生中,朋友可以有很多个,友谊可以从头再来,惟独父母是独一无二的,一旦失去了这人间的挚爱亲情,任何弥补都是无济于事的,也许只能留下永久的悔。
         3.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可以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更好的引入课堂主题。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导语设计:“同学们,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可是,他的实验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种事例被人们视为高分低能现象,那么该怎样避免这种不良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或许能从中得到启示。”
         导语的设计和功用远不止这些。通过教学实践,好的导语在不同的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课堂,活跃气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教师主体”的专制型教学机制,让教师发挥不同形式的作用,灵活把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
         1.面带微笑,眉目传情。微笑是不败的语言。当老师面带自然、真诚、得体的微笑走进教室,会让学生产生温暖,引起共鸣,使之陶醉在欢乐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春的喜爱与赞美。因此,教师面带微笑,更能激发学生对文章的体会。眉目传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渗透很重要,这时教师如能辅以眼神,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目光“会说话”,能传达细微、复杂、强烈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于情感浓烈的课文品读,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更显重要。
         2.语言精确,幽默风趣。课堂教学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一定量的授课任务,这就是要求语言的精练、准确。遣词造句,语法规范,言简意赅,表意明确,重点突出。这样,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语言要幽默风趣。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表情呆板冷漠,言而无味的教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漏的启发学生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要做到幽默、风趣,有很多技巧,如:反常法、曲解法、套用法、移用法、双关法、夸张法等,课堂上,古诗名句、成语典故、格言俗语、时髦新词、广告语言等,张口就来,或妙引,或活用,马上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3.借助多媒体,帮助领悟。“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口头讲解与板书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必要。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气氛,很好的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如在教学《美猴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之后,观看相应的影片,这样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掌握作品内容。
四、结束语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方法不胜枚举,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服务在课堂一线的教师们,充分利用教材,丰富语文课堂,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就是使语文之花处处绽放。
[参考文献]
徐风,焦会. 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J]. 时代教育,2017,(12):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