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活动对中班幼儿生活常规养成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李 杨
[导读] 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常规作为基础,当幼儿有序的进行活动时,活动目的、效果才能到达最大化

        李杨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第七幼儿园 010030
        [摘要]: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常规作为基础,当幼儿有序的进行活动时,活动目的、效果才能到达最大化。手工活动作为美术活动重要的形式之一,既能锻炼幼儿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同时有助于幼儿脑部的不断开发,把动手操作转化为有效的脑部给养。在幼儿感兴趣的手工活动中,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从而更积极有效的感知、探索世界。
[关键字]:幼儿园手工活动  生活常规 中班幼儿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常规培养贯穿始终。与此同时,良好的常规也是其他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保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各大领域中都提出了关于常规养成的目标,要求幼儿建立良好常规,逐步培养幼儿自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总则中指出要全面的培养、尊重、保护幼儿的学习品质。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有深远的意义。[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由此可见,培养好幼儿在园所中的生活常规是十分必要的。
        中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正处在“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用抽象的语言、符号表达的同时也更加需要具体的形象和操作来积累丰富的经验。而手工活动为幼儿探索世界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手工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锻炼,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者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10
]
        综上所述,生活常规的养成和手工活动对于幼儿都十分的重要,而在现实当中,手工活动在幼儿美术内容中占比不多,与生活常规的养成也没有有效的结合。活动中,教师注重内容的完成、作品的完整,幼儿的想象及艺术素养的养成等,忽视了常规教育的培养。活动中随处可见的废纸,乱丢的工具,幼幼互动间产生的冲突等等,使得教师疲于应付。为了师幼双方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有所收获,本次研究在通过手工活动,培养幼儿生活常规,减少他律行为,增加幼儿自我管理意识和礼貌行为。
        关于手工活动和幼儿园常规有多种维度的阐述,本文中,将手工活动定位为纸艺活动中的剪纸和折纸。常规定位为生活常规和礼仪行为表现。将范围缩小,与实践进行有效连接。主要采用观察法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记录。旨在让幼儿在手工活动中,从准备到制作到整理多个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语言。同时也形成在手工活动中常规养成的“小模式”。
        一、建立自我管理行为
        在手工活动中,从准备阶段到整理阶段都有很多的物品和材料,对于这些材料的取放要合理组织幼儿,增加幼儿自我管理的机会,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一)设置小助手
    在幼儿熟悉值日生内容的基础上,把值日生改选为小组长,让每组幼儿都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常规活动。在手工活动中,对于基础性的材料,如桌布、报纸。由小组长来负责取放,工具性材料由固定的幼儿进行取放。让幼儿活动主人,为自己服务。
        (二)分工明确,形成集体意识。
        不论是什么内容的活动,除小组长之外,要求所有在该组的幼儿使用完各种工具后要整理好,物品从哪儿拿的放哪儿去。同时把地面和桌面上的废弃材料收拾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所有幼儿一起行动,大家各司其职,每人将自己的部分做好,发挥整体的力量。
        二、材料分装,有步骤开展
        在手工活动中,所用材料比较多,包括工具性材料和不同类别的纸。对于工具性材料要摆放在幼儿明确又熟悉的位置。对于活动主体材料,要利用不同的托盘或标记对其进行分离,把多材料分成单材料,让幼儿知晓活动内容的具体步骤。
        (一)工具性材料的摆放
    工具性材料包括:报纸、桌布等基本材料;剪刀、胶棒等工具;笔系列。这些材料可以固定放在某一位置,明确告知幼儿后,由幼儿自己取放。剪刀等工具要根据具体情况在所需要的时间内分发。


        (二)主体材料的分装
        为了让幼儿清楚知晓不同步骤所需的材料,可以利用不同的托盘和数字标记,对材料进行分装。步骤材料放在标好步骤的托盘里,底版和装饰材料分别放在统一的托盘里,根据具体的内容,分批次的由小组长分发到小组当中。这样幼儿更加明确步骤,同时也便于材料的取放。
        废弃材料准备自制的小纸篓,放在桌旁,当幼儿完成自己的创作,工具材料也整理完毕后,将纸篓放在中间,幼儿自己对桌面和地面进行整理,将废纸放到纸篓里,最终放到垃圾桶中。
三、教师以身作则
        礼仪行为和礼貌用语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除了礼仪活动学习之外。教师首先要做到自身行为和语言的礼貌性。待人接物、安静谦和等行为在幼儿知道之后要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当中,让幼儿有切身体会,感受到礼仪行为和礼貌用语使用后身心愉悦的体验。这样当师幼之间建立起行为链接后,促进幼幼之间的互动。
        四、手工活动中常规养成的“小模式”
        (一)准备阶段
        1.物品的摆放。幼儿将工具性材料准备好,剪刀等工具放在指定位置,根据活动需要再进行分发。
        2.材料分配。教师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将主体材料分装在不同的托盘里,做好标记。底版材料统一放置在一个托盘里。
        (二)过程当中
        1.物品的摆放
        主体材料托盘放置在桌子中间,便于幼儿拿取。不同步骤的材料,每一步完成待用时,需要从哪个托盘中取出的再放回该托盘。剪刀、胶棒放置在固定托盘中。托盘可以使用不同颜色或者标记。
        2.礼仪行为和礼貌用语
    在活动初,要求幼儿在拿取、整理时要注意礼仪行为和礼貌用语的使用。如发现幼儿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赞扬,对于不良行为,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走到其身边用轻拍肩膀的方法示意幼儿。或者在整个活动结束后,指出不良行为(不以个别幼儿的形式),引发幼儿间的讨论,进行情感迁移。
        3.自己制作材料的管理
    要求幼儿将自己的材料放在自己身体前方,纸张统一放在左侧,工具材料放在右侧,废弃材料放在中间。根据材料的需要,再进行整理和回放。
        (三)整理阶段
        1.废弃材料的整理
        先整理地面,再整理桌面,废弃材料统一放到小纸篓里。最后由小组长将小纸篓里的废弃材料倒进垃圾桶。
        2.工具材料的整理
        将工具材料放回托盘后,由小组长端回工具摆放处,由固定整理工具材料的幼儿进行整理。
        3.衣物的整理
        检查自己的衣物,幼幼之间检查头发,整理好仪容仪表。
        手工活动中常规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需要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手工活动时就给幼儿明确的要求,让幼儿形成常规的基本规则,在活动中,逐步的让幼儿进行。当然,手工活动之外,还有其他的美术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要常规要求的一致性,不能有两套标准。在礼仪行为和礼貌用语的使用中,教师要先告知幼儿这样做的益处,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经验带动自己的行为。师幼共同要求自己的的言行,让手工活动和常规之间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10
        [2]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王园园.幼儿园手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市某幼儿园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7
        [4]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