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操作,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陈妙菊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陈妙菊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福建省福安市 355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让学生自己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操作  探究  能力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一、在操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敏锐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注重让学生在数小棒、摆小棒、捆小棒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课的开始,教师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出10根小棒,认识“10个一”;接着让学生把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认识“1个十”最后再水到渠成地认识“10个一是1个十”。并追问学生再让你摆10根小棒,除了可以像原来这样1根1根地摆还可以怎样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1捆小棒就是1个十。此时,教师提出让学生摆12根小棒,要让人一眼就就看出是12,有的学生1根1根地摆,有的学生2根2根地摆,也有的学生6根6根地摆,还有学生摆出1捆加2根等等。在展示各种摆法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哪种摆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优化了摆法,使全体学生认识到12根小棒就是1捆加2根,也就是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12。要此基础上,让学生看小棒图说数,并用小棒自由摆出十几的数。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了十几的数。
二、在操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和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数学学习的绝非只是计算或演绎,而是在丰富有趣的数学学习中让孩子们主动地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和推理,从而发现规律,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9+几”的教学中采用手脑并用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例题“9+4”的时候,让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创造出自己喜欢的方法。每个学生的桌上左边放9根小棒,右边放4根小棒。如图:

 
                    9+4=?
        “9+4等于几?”有学生高声喊出:“等于14”老师紧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用你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并把你的计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学生摆出多种不同的算法并交流着。
        生1:数一数就知道了,这边9根,接着数10、11、12、13。
        生2:我从4根小棒了拿出1根和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3等于13。
                                                                      
        该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3根小棒放在旁边,计算结果一目了然。
        生3:我知道4+6等于10,就从9根小棒中拿出6根和右边的4根凑成10,再加上剩下的3根,得13根。
        

        学生也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3根放在旁边。
        ……
        学生流畅的思维来自于操作,灵巧的双手很快把10根小棒凑成了一捆。“凑十法”不是模仿教师的演示得来的,也不是教师的说理中得来的,而是在学生亲自的动手操作中得来的,在学生的手上踊跃着智慧。
三、在操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从物体的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物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动手操作,他们没有办法认识物体的特征。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思维从动作开始,他们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孩子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感知、领悟。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给这些物体分类,然后让他们认真地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然后在小组时说一说这些物体长得什么样,摸起来什么感觉。
        生1:球是我的好朋友,圆头圆脑的,摸直来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地方,它爱滚来滚去。并在把球滚给大家看。
        生2:长方体是我的好朋友,6个面摸起来平平的,有的面大,有的面小。它很听话,不会乱滚。
        生3:圆柱是我的好朋友,有的点方平平的,有的地方圆的,它站着不会滚,躺着才会滚。学生演示。
        ……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在操作探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问题信息的筛选和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于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仅停留在语言交流的层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关系。如: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又飞来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让学生用小棒先摆好5根,再让学生如何又小棒表示又飞来3只,学生再拿出3根小棒合在一起,教师随即引导:又飞来的要和原来的合起来,表示“一共”,所以我们就用加法计算。这样的数学信息可以不断替换进行加法训练。
        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学生的思维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学生只有亲自操作才积累感性材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探究,使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