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敖特根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数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敖特根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蒙古族第二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乌旗 026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数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改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动手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帮助学生记忆和了解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只有学生自己亲自体会,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前言:
        在传统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部分问题即使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教育学生如何解决,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也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高年级的小学生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同时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动手,通过动手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更多的知识。
一、备课时选择高价值的教学内容
        在日常教学中,并非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认识,更不是每节课都可以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还要适当降低操作的难度,使学生对于操作更容易上手。操作内容上要与教材的内容贴切,即操作可以正确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讲授的知识点。而在课堂实际操作中也不能过度倾斜,这就是说操作过程不能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不能完全有教师来展示,而是根据操作的难以程度以及设立该操作的目的,针对性的选择操作的实施对象。根据难度来确定操作者是谁,若操作的难度极高,则由老师来完成示范操作;若操作的难度稍难,则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相对的较为简单的教学操作,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让学生大胆去试一试。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一课时,教师可先安排学生每六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交待学生从家中带来手机,并在一个表格中填上小组成员每个人的电话号码。在课堂上,使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拨打电话,并记录小组成员间的最多拨打组合是多少,然后在表格中记录实际操作的情况,各小组互相交流实际操作的情况,总结相关的操作规律。这个活动操作简单,只要每个小组成员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就能完成。但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际操作就能解决教师需要花费大量课堂时间探究的数学规律,并能增加数学课堂的乐趣。也可以帮助一些总结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得到想要的课堂规律,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也可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高年级数学课堂的效率。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教师可在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课堂相关的信息,在课前预习中获得感性认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不能将自己锁在教材之中,要敢于突破,善于走出教材,将教学内容巧妙组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可将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问题放在学生的面前,并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教材的知识,掌握课本教材的知识,切身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用处。
        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百分率》这一课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就把教材上得到的知识规律搬到课堂上讲解传授,而是通过让学生在家中培养黄豆,并观察黄豆的发芽率,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这时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得出的培养规律,教授百分率相关的数学知识,表明生活中百分率的相关应用。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的过程,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大大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引导学生课堂动手操作,课后学以致用
        课堂学习的效果与课堂学习的氛围息息相关,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敢于动手操作,敢于提出心中的疑问。这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形成实验求知的意识,喜欢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在此意识的推动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同时,教师应该在学生进行完实际操作之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数学知识,将操作所得转化为学生的本领,使他们有能力再次将这个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学习中。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其实如果缺少这个步骤,那么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将止步于理解层面,不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后学习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操作所得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自家就近的路口检测固定时间内的车流量的多少,并完成相关的统计汇总,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带到学校,与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这时教师在根据学生之间的出总结规律,教导他们相关的数学知识,在统计操作中应该的注意事项。通过这一步骤不仅将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日后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再停留在“理解”层面。在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后,教师可设计一节操作活动课,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习到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通过自己来制造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这两个模型的展开图,由展开图入手,根据展开图的特征比例来完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制作,制作完成后联想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通过课堂与课后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利用,不在停留在“理解”层面,帮助学生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结:
        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动手操作尤为必要,是应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对学生动手操作的具体要求,不能盲目的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明白动手操作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中的规律。高年级小学生也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动手操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喜平.关于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探索科学,2020,(6):112.
[2]宋静.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读与写,2020,17(4):179.
[3]许珍亮.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7):1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