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费云华
[导读]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费云华                     
        江苏省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 邮编212364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参与数学、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真正上出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
        一、重氛围营造,让学生参与数学。首先,教师要保持一个好心情,面带微笑进课堂,学会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教师要经常在每节课的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快乐吗?然后根据学生是否快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数学教学要从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的亲近数学,参与数学活动。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自觉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亲近数学。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讲一个汽车销售经理准备去批发一批汽车销售,又不知购买哪些种类的车容易销售,他打算在马路边作一次调查。请你看看马路边过往车辆的情况,为他出谋划策。然后播放一条主要街道上车辆来来往往的场面,引导学生想方法统计,为经理出谋划策。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具体情境学习,不经意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思维被激活,学习就主动,自觉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拉近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先拿教具在讲台上演示,然后一步一步地讲解计算方法,而是转变教学方式,改教师之“教”为“导”,变教师之“教具”为学生之“学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种硬币,并分别量出它们的直径,引导学生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记录周长是多少,启发学生思考:这三种硬币的周长分别是它们的直径的多少倍?由于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很深,都有“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概括出圆周率约是“3.14”这个对应值。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体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