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园园
浙江省诸暨市西湖小学 311800
摘要: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本文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阐述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价值,分析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包括学习任务的制定,设置合理、科学的问题,创建良好的学习的环境等。以此来有效的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能够共同学习,不断进步。
关键字:小学数学;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引言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是源于生活中人们在相互交流和沟通中对数字的运用,而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沟通,注重群众力量所发挥出来的积极作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数学与实际相联系,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和方法。并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学生内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以更为饱满的积极性融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和价值体现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学习共同体有成为学习社区,其中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组成的学习团体。处于这一学习社区的成员,通过彼此之间的共同和交流,相互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共享学习资源,让学习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通过相互的合作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使得学习者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之下,学习者和帮学者之间达成稳定的人际关系,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与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学习共同体的影响之下,学生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学生心理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的强弱展开,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能够体现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将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学习节奏,并在学习共同体中找到一起前进,一起学习的伙伴,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下共同成长、
其次,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信息交流。在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下,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同时家长也能了解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促进信息方面的交流。同时学生也能通过互动,获取不同的学习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最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够增加学生与数学课堂之间的联系。在以往教学课堂中,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课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数学课堂主要以交流、合作和探究为主,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学习任务,以任务为引导促进学生学习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避免因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学习共同体只是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确定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以学习任务为目标,在与教师共同和协作当中,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中《千与千克》时,首先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指定学生学习的目标。主要包括认识实际生活中不同的称,学习生活中重量常用的计量单位,熟练的运用“千克”来计量等方面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称,包括电子秤、秤杆、弹簧秤以及托盘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上的图片,了解不同称在称量物品时的特点,让学生对于“千克”这一重量单位形成一定的认知。在学生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真实的称,让学生能够亲自来称量物品,共同讨论如何用“千克”来表示物品的重量,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并加深对该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共同学习任务的引导下,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共同观察,共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二)合理设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学习
问题的引入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学生深入学习的敲门砖。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提升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的关键,并且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认知能力的强弱,合理的设计数学问题,重视问题的多维性,包括结构的层次性、解决的多样性以及可探究性等。通过富有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不断的思考。
例如学生在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共同探究。比如:130-84÷2;34×5+145;168÷2×34,让学生共同来探究三组习题分别用什么顺序进行计算。通过问题的引入,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在共同努力之下得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教师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动组建学习共同体,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探究知识内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合作的机会
所谓的创设生活情境是指教师在开展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时,要充分的挖掘教材内容,合理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在降低数学知识难度的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书本上的内容,结合多媒体播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元素,借助生活元素,创建生活化学习共同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学习和探究。比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如,物体的重量,身高等。在学生对小数有基本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学习共同体,相互测量身高,并用小数进行表示。在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使数学课堂氛围更为生动和活泼。
三、结语
学习共同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构建,能够凸出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以引导的方式为学生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以及创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探究。在保证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发挥出学习共同体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铭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235-236.
[2]魏星.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9.
[3]李舒.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5):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