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兰
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山东省淄博市,255086
【摘要】课标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通过法则和运算律来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便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影响简便运算的因素和如何提升学生简便运算的能力。
【关键字】 小学 数学 简便运算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学生遇到:“下列各题,能简算的用简便方法计算,”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时,总会有学生在问:老师,这道题要用简便方法计算吗?有个别学生看到 25×16或35×101这样的算式时,总会说我喜欢列竖式计算。可见,简便运算对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当再次执教这部分内容时,我不禁反思: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不太喜欢简便运算的呢?整数部分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和分数,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影响学生简便运算能力的因素
经过多年的教学与研究得出,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点:第一,学生对运算定律及定义等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了学生简便运算能力的高低。常言道:“熟能生巧。”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进行灵活运用,达到简便、快速运算的效果。第二,学生运用简便运算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二、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算理算法的教学
课标中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通过法则和运算律来正确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便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同时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例、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树立简算意识
例如,上衣 126 元,裤子 74 元,买 43 套衣服要多少元?有两种算法: (126+74)×43,126×43+74×43,虽然这两种算法都符合题意,但要让学生明确哪种算法简便,提倡使用简便方法,先算一套衣服的价格 126+74 凑整 200元,再算 43套衣服的价钱,使得计算会快捷许多。但当条件变成“上衣 100 元,裤子 70 元,买 43套衣服要多少元?”时,这时分开算43件衣服和 43件裤子再加却是更简便。再如,在教“年月日”时要求学生算 2020年全年有多少天时,有简算意识的孩子会算成 30×12+7-1 或 31×7+30×4+29,毫无简算意识的孩子则会一个月一个月加。所以教师要经常地提倡和检验学生简便运算的情况,让学生领会简算既快又准确的优点,养成自觉简便运算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
(三)灵活运用运算律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阶段的简便运算可归纳为六种类型:①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凑整巧算。要求学生善于观察题目,同时要有凑整意识。所谓凑整,就是两个或三个数结合相加,刚好凑成整十或整百。即:A+B=B+A, (A+B)+C=A+(B+C)。
②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算,即:A×B=B×A,A×B×C=A×(B×C)。③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即:A-B-C=A-(B+C)。④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即:A÷B÷C=A÷(B×C)。⑤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即: (A+B)×C=A×C+B×C。⑥混合运算,找数字搭档,如 0.5 和 2,0.25 和 4,0.125 和 8 等。学生在归纳习题计算类型的基础上,需要用相应的思维去解题,从而达到训练简算能力的目的,即计算思路:①运用运算性质、定律等分析题型,如:9.6+4.8-3.6 ②打乱常规的计算思路分析题意,如:13.75-(3.75+6.48) ③拆数或转化时,不改变数大小的规律,如:1.25×2.5×32 ④正确处理每一步的衔接计算方法,37×99+37 ⑤运用速算去计算。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从这五种思路,灵活利用这六种类型进行日常运算,并且明白简便计算“算无定法”,把握“简便”的实质,就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技能。
5.注意收集典型错例,提高学生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错例的分析,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发现,从而达到能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简便运算有多种方法,但不是每个方法都适用,有的问题甚至有多种解决方法。要让学生区分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的不同,避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混淆。同时要注重积累经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运算能力。
以下是我对学生简便计算错误问题的分析;
错误类型一:当学生学完“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之后,学生脑海中自然就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如像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始终是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才简便,于是在练习时,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情况:673-137-373=673-(137+373),而不会用673-373-137。很多学生对减法性质的逆用感到很困难,如会出现962-(62+45)=962-62+45=135;2548-(748-452)=2548-748-452=1348。
错误类型二: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后,会出现以下错误:(4+40)×25=4×25+25;67×38+62×67=(38+62)×(67+67)。
错误类型三:在学完五个运算定律后,出现如125×32×25的题目时,学生会想到把32分成8乘4,计算时却分不清该用乘法结合律,还是乘法分配律,会出现125×32×25=(125×8)+(4×25)。
错误类型四:只看数,不看清运算符号,乱用简便方法,如:25×4÷25×4=100÷100=1;278-54+46=278-100=178。
在简便计算中出错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发现错误,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错因,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错误率逐渐降低。同时,在分析中促进学生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类、总结,从而正确解题,提高学生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
总之,对学生简便运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优化,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既不能以相关技巧的教学代替运算,也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机械练习。只有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并在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做出适时的调整,如此才能使简便运算的教学得到有效的渗透,同时确保学生能够更为高效而灵活地运用。
[1]杨金平.如何有效提升小学五年级学生数学简便运算的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9):263.
[2]冯莉秋.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226-227.
[3]陈菊艳.优化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