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泗洪县青阳中心小学 江苏 宿迁 223900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其内容也也应该具备上述特征。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来,学生的作业几乎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翻版、克隆,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
关 键 词: 数学作业 童趣 分层性
如今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今天,再用以往的作业观来对待学生,显然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与课改精神相符,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应加强学生思维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训陪练让孩子在作业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变厌学为乐学。一、多样化作业。
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的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数学学习呈现出多样化。与此相适应,数学作业形式也不仅仅是解题,也应呈现出多样化。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儿童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与学生玩,学生与家长玩。
2、绘画式作业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有趣的图形》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绘制一些相关的美丽图案,或用学过的图形来设计一下他们喜欢的校园,并涂上颜色。又如学了面积,画一画家庭装修设计。这样就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二、童趣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如学习分数的四则计算后,我留下了《涂颜色》的课外作业,要求通过计算,把图中计算正确的式子在空白处图上颜色,图后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为了找到图中是什么。当学生全部算好图好后,发现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出现了,学生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而不是计算后的辛苦。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象,可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等带有童趣味的游戏性作业,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三、分层性作业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都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些新的理念。
1、分层因人设标,优化作业设计,
根据各层学生能力,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梯度不一的作业。一般分基础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和创造性作业。基础性作业就是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这类作业适合学习吃力的学生。发展性作业就是基本知识和加深知识的变式题或延伸题。这类作业适合大多数学生。创造性作业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这类作业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比如说同一节课后,布置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选愿意做的层次完成就可以了,同时鼓励A层学生挑战B层题目,B层学生挑战C层题目,C层学生挑战课外资料。当然也可鼓励中等生尝试去解决难题,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2.建立作业排档,学生自主进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色彩”,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我们应该本着“提优补差”的原则,有意识地设计多样性、丰富性的作业,促使多元智力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如学案中“作业设计”一栏专门设计为“作业自选超市”。
总之,分层设计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使新课标的理念得以实现。
四、实践性作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设计实践性作业,可以“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如一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了“认识物体”以后,可安排“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摸一摸”、“滚一滚”、“堆一堆”“说一说”等活动,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些特征。
五、优化评价,促进发展
作业评价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通过优化我们的作业评价,进而增强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
1.教师评价——注重情感交流。教师每次批改作业时,根据作业性质和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相应的带有鼓励、激励性质的评语,既注有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进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学生评价——启迪反思意识。作业评价中也采用学生自评和小组间生生互评的方法。一些难度适中的作业,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小组成员间互评。这样,通过内省与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养成练习后能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3.家长评价——增强教育合力。结合我们学校的“家校联合携手同教”活动,引入家长评价。要求学生把作业本交给家长看,然后家长签名;或者让学生和家长把对老师的建议和要求及时写在作业本上,做到教师、学生、家长互动,使作业本成为老师、学生、家长互动对话的渠道,进而增强教育合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的接受,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作业的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我们不拘一格、创新设计才能让作业面孔靓起来,然后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爱上数学作业,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马云鹏、张春莉等编著,《数学教育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燕国材. 《素质教育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