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高中体育课内外训练结合活动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李 勐
[导读]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使学生能够从运动中参透体育精神
        李勐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校 408000 )
         
        摘要: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使学生能够从运动中参透体育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迫,他们要完成多个科目的学习任务,嫌少有空余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他们大多数的锻炼都是在体育课堂上进行的。而开展课内外训练结合的模式,则是将学生从高压的学习模式下解救出来,让他们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身心的发展,作为教师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加强指导,教授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式,增强他们课外训练的意识,使得课内学习与课外自主练习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训练策略;课内外结合
        体育考核是高中生在参加高考前就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虽然考核标准相对于中考体育有所降低,但如果学生疏于日常锻炼,一心扑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只是抓住考前的一段时间集中练习,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也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因而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要借助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将体育锻炼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透过体育锻炼指导学生释放出学习上的压力,这样既能保持学生良好的心态,又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一、构建学导结合的课堂训练模式,增强学生持续运动的意志
        在主要以提高文化课学习成绩为目标的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会忽视掉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他们一心扑在学习上,课余时间也不敢放松,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记知识、做习题上面,在他们看来,参与体育锻炼就是在浪费时间,宁愿去多做几道题也不愿意去进行体育锻炼,体育课堂上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这种情况下改变教师主讲的模式,根据学生的学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他们轻松地掌握一些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另一面,进而产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有效增强他们持续完成体育训练任务的意志。比如在球类运动中,按照先观察尝试、再归纳指导、后加强练习的模式,建立新型的师生相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示范动作不讲解,而是由学生观察后依据自身理解去尝试做动作,提出疑问后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动作中的难点以及解决办法,最后才投入到自主练习中。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则负责解决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解锁更多的技能,使得他们将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带到课后的自主训练中,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学习模式。


         二、恰当使用户外拓展的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坚持训练的决心
        拓展训练是近年来经常出现的一种活动形式,有个人也有集体形式的,回应了倡导全民体育的号召。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机会去参与户外的拓展训练,那么为了增强他们坚持体育运动的信心,在体育课堂上模拟出一些简单的拓展训练活动,借助现有的道具来布置场地,改变单一化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新鲜的体育训练体验,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比如以信任为支撑的后摔活动,选择一名学生站在一人高的台子上,背对下面向后倒,其他人则两人面对面站立,双手拉紧形成一座桥,接应倒下的学生,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在负责接应的脚下铺上厚厚的垫子。这样的拓展需要学生克服心理的恐惧,对自己的同伴充分地信任,使学生体会到突破自我心理极限的意义,让他们敢于突破自我,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借助考验团队协作能力的拓展训练活动,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鼓励,振奋他们的精神,让他们越战越勇,增强他们 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大胆尝试这样的体育活动方式,改革传统体育课堂形式,对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有重大的意义。
         三、发挥体育兴趣团体的感染效应,培养学生长期训练的习惯
        在高中阶段开展课内外结合的体育教学形式,就要营造出浓厚积极的体育运动氛围。在实施阶段,根据学生的喜好设置多个体育社团,如篮球、乒乓球、拍球、足球等,每天利用大课间的时间组织加入社团的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将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同时根据成员的多少合理地分配训练时间,确保每个团队、每个有体育锻炼热情的学生都能完成每天的训练任务。用这些社员坚持不懈的品质去感染其他学生,掀起全校学生共同加入体育锻炼的潮流,真正地将体育推广起来,让学生更加重视体育锻炼。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保持他们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让他们将学习上的压力、心理产生的负担等各种负面情绪,都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释放出来,使得他们乐观地面对压力较大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有效且健康的发泄渠道,同时利用抓住体育课堂的指导机会,开设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激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训练方式,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董世锋.高中体育训练策略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2).
        [2]崔瑞礼.探究高中阶段体育课余训练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7).
        [3]赵兵.论提高高中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J].田径,2019(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