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宗鹏
湖北省利川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45400
摘要:伴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结合我国新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开展中职教育时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应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新视野。数学是一门集抽象与严谨于一身的学科,是当前中职教育当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身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以便于推动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探究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并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阐述。
关键词:中职数学;应用能力;策略分析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致使中职教学成为当前教育之中的一项重点任务,结合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所开展的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数学作为一名综合化学科,在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注意力焕发问题严重,对于教师的教导缺乏一定的耐心,从而导致数学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枯燥困难。中职学生毕业以后,所面临的是知识运用问题,为此,教师应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焕发勃勃生机,实现它真正的价值。
一、培养正确的教学观念
中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当前中职院校教学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当中发挥自身的主观动能,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实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从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升个人的学习效率。中职院校的教师切勿将数学当作一门学科,它是所有专业课程开展的基础,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学习热情,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可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通过生活实际或者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微积分这一章节内容时,便可将其渗透电路当中,并抛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认知,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推动教学的有机发展。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动能
受家庭环境以及学习方式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偏差,自主性较低,为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动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的宗旨在于服务,其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为此,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联系生活,确保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从而通过反复实践提升个人的解题能力,并将数学知识合理的运用进生活当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动能,使其能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数学应用问题。加强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清晰灵活,这样才能在几何证明以及探讨数量关系时,解答起来更加容易,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能够有效提高个人的眼界,促使解题方式更加灵活,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应针对学生所产生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将已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融合,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次函数》与《二元方程》时,教师便可提出适当案例,如长与宽之间的二元一次关系,竞价与总额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不能直接算出,但借助二元函数以及二元方程的概念,便可得到最终的结果,促使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三、加强数学教学工具设施
数学运算是中职学生学习数学时应掌握的一项实用技能,运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在实际工作时的发挥,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开展计算比赛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然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实操的方式,加强对现代化工具的掌握,从而具备一定的现代化工具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地将现代化工具运用到生活以及学习当中。
四、根据专业有针对性教学
中职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专业课程的授予,为此,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可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课的实际案例,开展数学教学。在必要时,教师可加强个人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在网络上搜寻与专业课教学有关的视频,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有备而来,举出与专业课程有关的实践案例。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可将学生涣散的目光重新集中在一起,唤醒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身为一名中职院校的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身心以及心智得到双向发展,全面贯彻我国新课改教学理念,谨遵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将实际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其能够在兴趣 的驱使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升个人的实操能力。
参考文献:
[1]郝明齐.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07).
[2]李小龙.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