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普查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晓武
[导读] 本文主要从学生心理普查的必要性、如何运用心理普查结果和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心理普查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王晓武
        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本文主要从学生心理普查的必要性、如何运用心理普查结果和注意事项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心理普查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学生心理普查工作在中职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教师在运用心理普查结果时应做到三点:一是不同问题,不同对待;二是数据分析,了解特点;三是合理归类,对症下药。
【关键词】 心理普查  中职   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含很多方面,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常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心理普查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重要依据之一。“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有利于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也有利于学校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心理环境。”[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37]心理普查工作作为心理档案建立的重要手段,通常是由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开展的。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心理老师筛查、甄别学生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心理辅导的重要手段,更是班主任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笔者认为,心理普查在中职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运用心理普查结果,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
        一、学生心理普查的必要性
        首先,相对于普高生而言,中职生所呈现的心理问题更为多样化,且更为复杂。学生学业压力较小,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之外的事情上。这样一来,很多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同伴交往、异性交往、亲子沟通、升学与就业等成为了围绕学生职高生涯的主要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焦虑、抑郁、恐怖、敌对、偏执等一系列问题。而要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心理普查就是一项快速且有效的途径。通常我们会选择“90项症状清单”、“心理健康自我评价表”等心理健康综合评价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因为综合量表可以从各个方面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从而帮助老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次,有调查显示,在中职生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家庭不完整的现象明显多于普通高中,他们或多或少经历过由于家庭因素而导致的心理创伤。学生带着这些心理创伤来到中职学校,很多时候他们是以默默忍受创伤带来的心理影响的方式继续学习生活,而班主任面对几十位学生,很难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所有的问题。因此,心理普查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快速了解学生的途径。因为心理普查覆盖面广,涉及到所有学生,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教师对班级学生有更全面、更直观的把握。
    最后,对于个别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但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较少表现出问题的学生,班主任往往难以发现问题,而通过心理普查可以进行甄别。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会有班主任反应个别测试结果显示严重异常的学生看起来很“正常”,完全想象不到会有严重心理问题。就是因为心理测试结果才引起了班主任的关注,而这些学生到后来都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甚至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二、中职教师如何运用心理普查结果
        那么,作为中职教师,在拿到测试结果之后,该如何运用到工作中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


        班主任可以将心理普查结果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辅助工具,按照正常、异常、严重异常三个层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加以“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测试结果显示正常的学生,教师可以“正常”地开展各项工作。通常情况下,这部分学生的人数是最多的。他们人际关系较好,能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带动班级氛围,是班级中能量最充足的一部分。
        其次,对于测试结果显示异常的学生,教师应在工作中多加关注,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部分学生可能是班里默默无闻常常被忽视的,可能是近期因某些突发事件受到影响的,也可能是某些行为表现与多数同学不太一样的。对于这些学生,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进行心理疏导,以免问题进一步严重化。
        最后,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严重异常的学生,教师应特别关注,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若学生确有严重心理问题,应与心理老师及时沟通并干预,在必要的情况下与家长取得联系并转介至正规医院进行心理治疗。
        (二)数据分析,了解特点。
心理普查最终都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进行统计,因此,班主任可以对整个班级的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布特点。
在可行的情况下,学校应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班主任可以将普查结果进行纵向比较,由此可以了解学生这一年以来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这一做法也从一定程度上检验了班主任这一年来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有多少。尤其是班级中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在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之后,非常有必要进行第二次心理测试,以便改进干预措施,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本班测试结果与其他班级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了解自己的学生与其他班级学生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中职学校的班级设置与普通高中区别很大,有升学班、就业班、五年一贯制班级,有汽车维修、学前教育、电子商务、财务会计、美术设计、酒店管理等等不同的专业,有全男生的班级,也有全女生的班级。这些复杂的班级设置让每个班的学生特点都不一样。而班级之间的横向比较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这可以让中职教师在面对不同班级学生时能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因材施教。
        (三)合理归类,对症下药。
        经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明确自己班级学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再找出存在相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即“同质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团体心理辅导。比如:同样是人际关系敏感得分较高的学生,就可以开展人际交往方面的小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跟自己相似的小团体的氛围下更容易敞开心扉,这样的辅导效果比面向全体学生泛泛而谈要好得多。而如果某方面的问题在整个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身上都存在,教师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针对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比如:如果某个班级大多数学生在“焦虑”这一因子中得分较高,那么,就有必要针对该班级学生开展缓解焦虑的相关活动。
        总之,通过心理普查找到问题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综上所述,对班主任而言,心理普查是更加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的有效手段。班主任若能将心理普查结果合理地运用到工作中,将会对学生管理起到帮助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适得其反。心理普查工作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希望中职学校的教师能利用好这一工具,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