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
山东省威海市望海园中学 邮编264200
摘要:课堂是高阶思维培养的核心所在,高阶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养成的。从初中地理教学学情出发,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领学生活动探究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整合提升,从知识的表层逐渐深入,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切实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教学;高阶思维;策略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是思维中较高品质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高阶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本文就以鲁教版六年级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节为例,浅谈地理教学中培养高阶思维的策略。
一、基于真实情境,确立思维提升的起点
教育家杜威认为,在课堂上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在时事热点和生活问题中,寻找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由认识、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的获取逐渐走向分析、综合、评价和创新等高阶思维的提升。
本节课选择“学校地理社团同学开展威海气象台研学”作为情境创设的主要来源。
导入及环节一“联系生活--认识降水的形式和测量方法”教学设计:
【导入】播放研学过程微视频:展示研学前、研学中的收获及研学后的任务。
【活动】考考你(回答研学小组同学的问题)。
【师生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谈降水的形成、降水主要形式、降水的测量等。
【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过渡】刚才同学分享的是传统的人工测量方法,而研学小组的同学见识了全自动化测量,一起看看来自研学现场的报道。
【微视频播放】“现在气象台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情感提升】数据每分钟自动输入电脑一次,精确度是0.1mm。气象工作者对数据进行专业的分析研究,让气象监测更精准,天气预报更准确,同样在守护着我们“精致威海”的新名片!
研学中我们获得很多数据,接下来运用这些数据分析威海降水的时间变化。
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学情境导入并以研学小组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以研学小组获得的多个降水数据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整节课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研学情境,在体验学习中引领学生思维进阶。
二、通过多样活动设计,突破思维进阶的难点
活动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情境化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生生间、师生间以及生本间的对话解决问题,让活动探究成为提升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
1.设置问题链,在自主学习中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问题是学生拾级而上的台阶。教师应将学习内容设计为一组环环相扣、逐渐深入的梯次性问题链,将重点、难点细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
环节二“绘图读图--分析降水的时间变化特点”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根据威海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补充完成各月份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2:根据绘制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下列问题:
(1)威海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少?
(2)威海降水量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
(3)威海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4)归纳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方法及可获取的信息。
活动3:读伦敦、开罗、罗马、新加坡的降水量柱状图,分别分析四个城市降水量变化的特点。
本环节中的问题设置形成了“绘图--读图析图--总结归纳--对比评价”的梯次递进,将地理知识学习的逻辑顺序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顺序。其中“读图、析图”是在学生“绘图”的基础上,将难度较大的降水量柱状图的读图分析过程设置了4个彼此关联的小问题,经过认识--理解--分析--综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对威海降水量变化特点进了读图分析,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递进。
2.关注课堂生成,在合作学习中思维碰撞深化进阶
合作学习是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思维碰撞中解决问题,推动学习进程。在互动中,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将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疑问作为提升思维发展的资源,适时介入、追问质疑,及时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索,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判读地图--归纳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合作学习实录:
【合作学习】阅读课本64页图3.24“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合作探究课本65页活动1总结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及时介入其中:
生1:赤道地区降水量都在1000mm以上,降水多,极地地区降水少。
生2:北回归线附近,西岸这里(指撒哈拉沙漠)降水少,东岸这里(指北美洲)降水多。
生3:我们看澳大利亚,这里(指西岸)降水少,这里(指东岸)降水多。
师:哪位同学能指图解释一下大陆东岸、大陆西岸?
生3:大陆东面就是东岸,西面就是西岸。
师:大陆东岸指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大陆西岸指大陆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分析的是回归线附近,观察各大陆,试着总结规律。
生1: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上述学生合作探究回归线附近降水分布规律过程中,生2指图错误,生3指图正确但表述不准确,此时教师从大陆东西岸及时介入、适时指导,推动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读图探究并总结规律。学生在自身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改造,形成新的认知结果,完善思维结构。
三、拓展实践应用,聚焦高阶思维达成的落点
实践应用是学生对已掌握的事实、经验和知识进行二次梳理、整合与建构,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创新的重要手段,是评价高级思维的最终落点。
环节四“活学活用--降水知识应用于生活 ”设置了小活动:
活动:气象小专家 研学小组某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持有以下观点,请你通过对资料判读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甲同学:伦敦全年降水均匀,气候湿润。( )
乙同学:新加坡很多月份几乎每天午后下雨。( )
丙同学:非洲北部地区降水较多。( )
丁同学:亚洲的东南部降水少,滴水贵如油( )
此环节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创新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判读学生思维发展状况,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迁移应用等能力进行表现性评价。
总之,高阶思维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明确思维起点的基础上,围绕最近发展区寻找最优化的思维提升路径,设计核心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实践应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思维进阶,最终提升核心素养。
[1]李桂荣.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策略[J].写真地理,2020,(8):269.
[1]翟玉华.基于高阶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