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丽楠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00
【内容提要】:微课作为微学习的一种,以针对性强、短小精悍等特点迅速成为当前各国教育的新模式。本文主要以萧山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创作之微课大赛、萧山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设计大赛为蓝本展开研究,目的是让大家模拟体验微课研究现场的感觉,在体验微课研究过程中,激发对微课研究的兴趣,体验如何展开学法指导,为自己的微课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微课 微视频 实践研究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广大研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最初国内学者对微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与应用前景的阐述上,近年来,在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层面上的尝试接踵而来,各类微课大赛也如火如荼。作为全国教育领先的浙江省更不会放过这一有价值的研究,笔者正是此项研究的参与者,所以打算通过微课实践研究的亲身体验,带你走进我们的实践研究现场。
一、微课概述
(一)概念界定之我见
关于微课的界定多种多样,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首创的。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琐碎的知识由一个个相互联系的脉搏跳动构成了有机的课程整体;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或操作技能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1]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3]
综上所述,本研究把微课界定为,微课就是指在一定技术支持下,基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微视频为载体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的知识学习工具。微课内容的实质是围绕特定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素材整合到一个微视频中的课堂教学片段。微课程的价值是激发学习兴趣,辅助碎片化教学,实现泛在教学与移动学习等功效。通过微课程的指引,培养学生在其日常课堂中有意识的进行知识学习、知识收集、知识整理、知识创新、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能力。
(二)微课类型之我见
笔者搜集了大量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将微课从两方面展开类型界定,一方面按照课堂的教学方法来分类,如演示类型、问答类型、自主学习类型等,另一方面按照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来分类,如课前复习类型、课堂反馈类型、知识小结类型、知识巩固类型等。
笔者从宏观层面上,将微课分为如下类型:从校本课堂与网络课堂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从校本课堂角度来看,分为辅助课堂知识串讲型微课与辅助课外预学复习型微课两种,从网络课堂角度来看,分为网络自主学习型微课与网络教育欣赏型微课。
1.辅助课堂知识串讲型微课,此类型的微课类似于桥梁与指路牌一样承担着联结与指引的作用,围绕特定的教学设计,结合课件、学习任务单等其他教学素材来实现本节教学目标的知识学习工具。
2.辅助课外预学复习型微课, 此类型的微课程是提供学习支持的,紧扣特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服务于课前预学与课后复习以及拓展学习的知识学习工具。
3.网络教育欣赏型微课,此类型的微课程是无需借助其他学习资源,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展开的知识学习工具。
4.网络自主学习型微课,此类型的微课程是脱离课堂教学,围绕某一特定内容进行的微课制作,进而帮助学习者有效自我学习的一种知识学习工具。
二、微课应用现状案例剖析
萧山区面向校本微课程的研究,主要针对辅助课堂知识串讲型微课、辅助课外预学复习型微课展开实践研究,笔者打算从今年举办的两次全区大赛(萧山区第十七届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之微课设计大赛与萧山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设计大赛)的案例剖析,带大家走进萧山区的实践研究现场。
(一)萧山区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之微课设计大赛
——主要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的微课程模块
本次微课程获奖作品如下表,本次参赛课程涉及到数学、英语、化学、信息等多种学科,其中有六个获奖作品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内容,主要包含知识内容《信息技术》、《flash动作补间》、《photoshop专题训练微课集锦》、《简单flash补间动画制作》、《flash动画补间》、《魔术棒构建选取》,为教师课程内容的选取提供参考。
我校教师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尝试展开全校性微课程实践研究,前期对微课制作工具E板绘的使用展开培训,之后,校园内部开展“首届微课设计大赛”,推选出优秀作品,送评萧山区第十七届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设计大赛,经过大家的精心准备与实践磨练,送评作品全部获奖。
表1:微课获奖作品

1.获奖课例展示
一等奖获奖作品《初升高国际音标课堂》,微课时间10分钟,微课设计采用教师主讲的形式,配合教师音标发音的口型,利用E板绘微课制作工具展开微课程制作,访谈了王老师获悉,准备这样一节看似简单的微课程,他花费了一周的时间,构思如何在短小精悍的微课程中,让它的价值最大化,他曾经尝试过各种方式来讲授此课,最终决定采用画面与人声对接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此种方式更适合于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言行来获取信息的微课程。

图1:《初升高国际音标课堂》微课现场
信息学科获奖作品《简单flash补间动画制作》,微课时间7分钟,微课设计利用PPT与flash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利用E板绘微课制作工具展开微课程录制,教师课程内容设计时候利用知识对比迁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已经学会的形状补间动画的知识横向迁移到动作补间动画的制作,期间教师辅助“难点提醒”与“操作对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生学的思想。

图2:《简单flash补间动画制作》微课现场
同课异构的信息技术获奖作品,也是笔者亲身实践的微课程《flash动作补间动画》,本次微课属于“辅助课外预学复习型微课”, 此类型的微课程是提供学习支持的,紧扣flash动作补间动画的重要教学目标,服务于课前预学与课后反思知识的学习。微课程虽然仅有8分钟,但始终贯穿着“教学生学的理念”,注重引导驱动,让学生利用此微课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下节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课程阶段一是复习讲解,解除学生的操作障碍;阶段二是满天星激趣导入;阶段三是操作引导示范;阶段四是预学指导,辅助学法指导,操作指导。如下图:从左至右是阶段一至四。
图3:《flash动作补间动画》微课现场
2.实用价值
对于学生而言,在零散的学习时间内,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授课展示与教师画面对应的方式使学生有种亲临课堂的感觉,更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教师的发音方法。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冗长的知识讲解精华化是对微课制作教师提出的新挑战,如果经过长期的琐碎知识脉络化的实践,教师的综合知识素养将会大大提升。
对于学校而言,如果全校性展开微课实践,长期积累,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另一方面,为学校教学效果的提升做铺垫。学校可以建立优质微课程资源库,优化教学效度。
(二)萧山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设计大赛
——主要面向课堂教学,串联课程的作用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前沿网络研究很有优势,为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推动“教学生学”的课堂实践,因此率先针对该学科展开实践研究,研究参与对象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究内容是针对高中信息技术Excel软件教学中各知识点的划分,参赛教师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来研究。
1.大赛要求:
(1)微课要体现教学生学的思想,并通过学法指导体现在微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少于二点的学法指导,以此来评定参赛教师对教学生学的理解,无学法指导的,扣除此项目分,每一点的学法指导统一以文本框的形式出现,并在文本框的左上注明“学法提示”。
(2)教师的学习与研究: 要求教师设计学法指导时进行的学习与研究,其流程建议为:确定学法指导点----对此进行学习与研究---写出具体的“学法提示”文本。“学法提示”要求有针对性,具体并可操作,学生能理解,同时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2.大赛过程:
此次大赛的关键点在于微课的设计必须体现“教学生学与学法指导”的模块,此次微课大赛研究历时6个月,由四个环节组成:
第一个环节:教学设计(包含如何体现教学生学的点)与素材准备(课程内素材、微课制作基础学习等)。
第二个环节:根据自己确定的研究点,通过自己的前期学习开始制作自己的微课程。
第三个环节:说课展示环节,讲解自己如何利用制作好的微课程展开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教学生学,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第四个环节:通过说课研讨环节的知识更新,重新提取观点制作微课程成品。
经过大家精心的磨课,最终将微课程应用到真是的教学现场,呈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微课程进课堂使得教学效果、效率、效度均得到了优化。
3. 笔者此次参赛作品《工作表的编辑与美化》有幸获得区一等奖。下面笔者以自己的参赛历程给大家呈现下此类型微课的研究过程:
(1)研究点的确立,自我学习阶段
通过网络学习excel相关知识、教学生学相关知识、微课制作相关知识,最终确立研究课题《工作表的编辑及美化》,确定了如下教学生学的点:
一方面,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工作表的编辑、行列调整、设置单元格格式”,了解“自动套用格式的使用”,初步领会数字也有不同类型的差异及意义。
另一方面,“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提问的自主探究能力,与问题发现意识,通过任务的完成增加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度。“微视频”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根据不同学生层次,可以随时暂停,随时重复播放,增强了学习的可操作性,优化学习的效果。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微视频教学法的有效结合,优势互补,逐步渗透培养学生遇到新知识后如何自学,多次类似的教学训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习惯,渗透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初步学习阶段,研究点不够准确,复杂且不是真正的学法指导。
(2)微课初制作,自我尝试阶段
利用最初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成确立三个微课,送时间10分钟,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实践演练。三个视频分别是:编辑工作表、美化工作表、个性化工作表。视频均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性形式展开,如图所示:
图4:任务驱动微课现场
(3)说课展示,完善课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重新整理自己的知识脉络,加入了学法指导部分,紧扣教学生学点。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主体),教师适时点播指导(教师主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问题解决思维、知识迁移意识、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养。整堂课针对三个微课实践任务,加入三个学法指导,如下:
① 问题解决思维培养学法指导
(4)优化微课作品
将学法指导部分重新加入微课,变模糊的学法指导为清晰的学法提示,让学生在不断的学法提示练习中,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5)微课教学课堂实践
课堂实践效果非常好,学生们体现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与兴趣,第二节课前检验这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居然达到了95%以上。区教研员来我校听课,对于此次体现教学生学的微课程辅助下的教学给出了高度评价。
三、小结
本论文仅供教师体验萧山区微课实践研究的过程,深入分析研究将后续进行。笔者亲身实践感悟,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生学的教学思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微课”提供了技术保障,将“微课”应用于教学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规范与体系,它的优势远没有发挥出来,需要我们共同去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胡世清,文春龙. 中国远程教育. 2016(08)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3]“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胡铁生.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4]网络教育:困局与出路[J]. 王竹立. 数字教育.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