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唐诗宋词 品楚辞汉赋------初中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孙明程
[导读]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孙明程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中心学校   山东省滨州市 256659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人的情感借由诗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抓住诗眼、感悟意境、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展知识视野,让这瑰丽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关键词:激发兴趣 ;纵情诵读;抓住诗眼
        
        优美璀璨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文化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大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词”意?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潜心钻研的课题。下面,我就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一、情景激发,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不单是阅读,诗词学习也一样。要走进诗词的世,排除学生对古诗词繁杂乱的厌恶情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究。在教学诗词的过程,想方设法法挑起学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活的思维,才能使他们主动鉴赏古典词曲的激情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思愈活跃,学习效果就愈好。例如创情景,引领激情。
    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引领学生进入李白的心世界,激发思维,填充情节白。天宝三年,李离开长安亲朋好友为期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钱”,“金樽”“玉盘”写了器具的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珍奇,“斗十千”、“直万”极言酒、菜之珍贵然而,号称“酒仙”的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茫然”,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就以引导学生去寻找答,去想象诗人的极度苦闷,而又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形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诗人由“然”引出的行路难我们似乎看到诗人前路茫,困难重重,几近“山水尽”的地步。这种扬先抑的写法为诗人挣脱羁做了很好的铺垫。最后,诗人从闷中摆脱出来,吟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和展望,他相信:管前路漫漫、障碍重,自己终有一天会长风破浪,到理想的彼岸。此时,我们就以看到一个激情澎湃,豪迈乐观浪漫主义诗人的光形象。这样的学习是不是既轻又能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对景的创设,将当时年代久的诗人回归到现实世界,诗人思想感情就变得容易琢磨
 二、反复吟诵,纵情诵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的教学要格外注意引导学生诵读,这是毋庸置疑的。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节奏鲜明,富于变化。无论是诗还是词都有格律,格律分为押韵、平仄和停顿,使诗词有回环之美,形成一唱三叹的韵味。读准诗词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遍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将进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引导学生诵读时要三字一顿,一句一韵,传达出跳荡激动的情绪,语调欢快,充分表达出诗人在与友人饮酒时快乐豪迈的心情。


三、抓住诗眼,揣摩诗意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初中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相对贫乏,抓住关键字词,是掌握诗词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抓住关键字、词赏析诗词,可直接以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古诗词炼字炼词之妙境。
 如我们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时,要注意作者抓住了“狂”带动全文:“狂”——老夫狂——老夫聊发少年狂。首先引导学生探寻何处见“狂”:
   装束狂:左牵黄,右擎苍。随从们是锦帽貂裘,那么作为主角的苏轼会更加华丽威武。
   气势狂:一个人在前,千骑相随,虽然千字似有夸张之感,但几百人一定是会有的,试想一下,那种霸气,气势雄壮,局面壮观。后面又紧跟一个“卷”字,此为气势狂。
   举止狂:“为报倾城随太守”,怎么报?小试一下身手,便向昔日孙权那样,英勇威武,射杀老虎,其架势,其神态,此乃英雄用武之狂。
   这样一层层地引领学生剖析到苏轼正值壮年,词人虽壮志难酬,但其内心非常清醒,还压抑不住那颗未能泯灭的雄心壮志,他希望什么时候,有像冯唐那样的信使给自己带来一个好消息,使自己像一个真正的英雄那样,拉满强劲的雕弓,射杀天狼星,冲锋在杀敌报国的疆场上。这样这首词自始至终的“狂”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豪迈奔放,那种不可一世的力量。体验到了豪放词的真正美感所在。
 四、整体感知,感悟意境
     何谓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它通过借景抒情或插物言志,或因事明理来寄托。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风格,自成名句。”这里的境界即意境。
    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要从整体的感知着手,而不能是细到微处的麻雀式的肢解。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进入作品的意境,达到情景再现,感受写景与抒情的融合,体会作者主观的情感。如读杜甫的《登高》就要感知出诗中传达的那种宏阔、凄清的境界。要明白诗的首联诗人一连用六个意象(秋风、苍天、清猿、洲渚、白沙、飞鸟)并置,传达出一种宏阔、萧杀的秋景图。颔联,又从时空层面来进一步扩张意境,此时就要让学生想象杜甫站在夔门高处,面对滚滚的长江,头顶苍穹,眼前是无边落木,周围是飞鸟盘旋、清猿哀啼,此情此景是多么令人悲怆。下两联接着抒写诗人当下愁苦的心绪,二者交融,传达出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五、课外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因此,当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有了某种复杂的感情体验时,往往苦恼于“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这时,教师如能引导他们回顾学过的古诗词当中相同或相似的情景,将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以致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回归于我们的课堂,回归于学生的心灵。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快乐地诵读,深刻地感悟,让学生从多彩的经典诗词中去谛听到落叶的叹息、感受溪水的欢畅……使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让这瑰丽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灿烂的文化精髓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康婷.??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意境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9(12)
[2] 王琼.??古诗词中古典审美意象文化内涵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9(21)
[3朱志刚.?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提升路径[J].?名师在线.?2019(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