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忠奇
温州市苍南县望里镇第三小学 (浙江省 温州市 32580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现代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重点从教会小学知识逐渐转变成了教学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而考虑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表现出较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习兴趣,本文将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讨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学习兴趣;分数的初步认识
前言:
小学阶段的分数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来说更为抽象,而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都会发现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都是一个重难点问题。这是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理解非整数的数学知识,而分数的整体概念又比较抽象,在学习方法以及整体概念上都和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时难度较大,教师应当尝试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导入环节设置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小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时,会因为分数知识的高难度而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在正式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当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先从心理层面抹除学生的心理学习障碍。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声色并茂地为学生讲述一个分西瓜的故事,并且利用故事中的情节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
例如: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上投放幻灯片,将绝大多数小学生都十分熟悉的《西游记》的故事进行改编,教师可以通过手动翻看PPT的形式为学生口述讲解整个故事流程。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这个故事背景已经相当熟悉,小学生又普遍比较喜爱听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就能够很好地被带动起来。
在讲解故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图片上的这些人物都是谁呢?没错,这些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四大名著《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在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孙悟空和猪八戒外出旅行的时候走到半路又累又渴,这个时候他们买到了一个大西瓜,但是由于西瓜是圆的,不好分,这可把猪八戒给难坏了。同学们,大家能不能想一想这个西瓜应该怎么分才更公平呢?”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出这样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学生刚刚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普遍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随机提问一些日常表现活泼的学生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来。
当学生大概讨论完这件事情的解决方法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刚刚有同学说可以拿一个小刀切西瓜,平均切开,没错,这个时候我们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是这样想的,他借来了一把小刀,可是在切瓜这方面哪怕是齐天大圣也不是特别擅长,分多分少可能都会出现问题。这个时候卖瓜的老农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让他们其中一个人把西瓜切好,另外一个负责分切好的瓜。
”在讲解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最后卖瓜老农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能够完美解决不能平均分的困境。而在讲完故事之后,本堂课的问题情境也就设置完毕,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教师可以继续从引导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感知分数在生活中的妙用。
二、结合生活化案例,理解分数的概念
要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为了降低教学的难度,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尽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有效的案例,从生活化角度入手完成教学。
例如:本堂课的导入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先从生活案例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分数的概念。以“1/2”这个数字为例,要让学生精确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以及其表示的精准数量,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如一颗橘子剥开之后有八瓣,我们取其中的四瓣,刚好就是二分之一颗橘子。如果一个案例不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继续举例。比如中秋节分月饼,有时候小朋友吃不完,一块就需要两个人合吃一个月饼,这个时候每个人只吃一半,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将一个完整的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个小朋友吃其中的一份。在讲解完类似的案例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对分数的基本含义简单理解。当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从生活案例中理解分数时,教师就可以继续加大难度,从非生活化的角度入手让学生理解分数。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准备一些立方体,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了实际生活含义的立体图形,只能被看作数学意义上的一个符号,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个立方体切开,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样的概念,教师可以将问题重新具象成生活化的案例。当全班同学都能够理解分数的含义时,教师可以加大难度,让学生完成一些课堂的随堂练习。教材上有一些适合学生完成的简单例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答,教师本身也应当准备好一些例题让学生进行作答,精准判断学生是否有完成对本节知识的吸收。在开始测验之前,教师应当注意,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不是持续集中的。此时为了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段广告视频来重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准备好一段分蛋糕的广告,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讨论如何更好地完成蛋糕的分割,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八份或九份,甚至更多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完成对分数的认识,同时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主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学习压力得到了缓解,学习主动性也能得到保证。
总结: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乐此不疲。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教材自身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高伊平.如何让"种子"生长得更好 ——从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谈起[J].科学咨询,2019,(36):9-10.
[2]方苏云.儿童视角·单元立意——"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整合设计与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