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境教学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聂升晓
[导读] 教学方法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水之于鱼。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聂升晓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一机二中 ,014030
        摘要:教学方法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水之于鱼。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本文着重分析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现状,情境教学的特点,情境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有效应用和实施的意义。
关键词:情境教学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之于课堂教学犹如水之于鱼。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证明,教学方法如果不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教学就是低效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为了创建高效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教师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引领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在情感上要与学生构建亦师亦友,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要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提高自己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目前,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一些学校和家长不重视这门课程,认为政治就是背诵的科目,考试的时候背一背就可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好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要精心创造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敢于体验,乐于体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既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学生学习就感到“易”, “趣”、“活”,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这是由情境教学本身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念寓于其中”的特点所决定的。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且充分发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情境教学,是以教师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教学成为学生主观所需要的,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
        情境教学为什么具备以上的特点,能为学生喜闻乐见,这便要追究到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情境教学所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念”的特点,之所以形成独特的优势,这是由它的科学性所决定的。


        传统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练习,以及学生的背诵,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情境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因为从理论上决定了它特有的优越性,因此,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
        情境教学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情境教学提倡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怀抱,去接触社会,认识周围世界;在课堂上再现富有美感的生活情境,所有这些观察活动都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情境教学一般优选具有深远意境的观察客体,又通过启发性导语,激起观察者的情致。它利用大自然有的色彩、丰姿、奥秘,拓宽想象空间,激起学生对它的神往;优选社会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人物和道德高尚人物的事迹,启迪学生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情境教学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情感是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学生的道德行为都以道德情感为先驱。情境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的。一方面学生从感受形象出发,以教师的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及道德情感,从而促使正确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从另一方面来讲,这种热烈的情绪及丰富的美感,高尚的道德感,又必然会成为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在美感中感受到愉快。在道德感中感受到高尚,在学习中体验到自己的智慧,享受到创造的愉快。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创设情境,参与情境,主动体验感受的情感。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
        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施有其积极意义,意义如下所述。
1.有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整个课堂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被动的去听。新课程改革要求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而情境教学法符合这一要求,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情境的欲望,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2.有助于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
        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实施,将改变学生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高效课堂。
3.有助于构建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提供给学生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师生间能够民主平等的交流,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与竞争,使原本学生认为枯燥的课堂转变成师生相互成长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