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交流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吕丽莎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吕丽莎
        福建省南安市下店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在此背景下,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变得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师生间进行高质量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有效交流,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师也能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长此以往,师生间的距离会被逐渐拉近,这对教师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交流的实践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实践研究
        一、师生之间有效交流的简介及意义
        课堂交流对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有很大帮助,常见的课堂交流方式可分为三种:语言、肢体和眼神。其中,语言交流是教师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借助语言,教师可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明白自己所传达的意思,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规范,还能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表扬。对于学生来说,语言也是他们最常用的和教师进行沟通的方式。眼神交流具有很强的便利性,尤其是在特殊场合所产生的作用尤甚。比如,学生在课上走神,教师的一个眼神能对他们产生很大的提醒作用。此外,当学生答对问题时,眼神鼓励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很多教师会忽略肢体交流的重要性,事实上,肢体交流对学生的精神刺激是最大的。对于同一件事,一个眼神不如口头的一句话,一句话抵不过一个竖起大拇指的动作。因此,有效的交流会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增光不少。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滞后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互联网、物联网等事物正在加快发展速度,从而能够使新产品和新事物更快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对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讲解,让小学生从成长发育初期就可以快速接受这些新事物和新概念的熏陶,感受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已经与社会信息技术实际运用状况差距较大,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虽然要以基础知识为主,但是教学内容也必须要适当地吸收新事物和新内容,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授课。
        (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属于较为新颖的课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广泛,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因人而异。在生活中,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父母,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现在的小学生很多都学会了上网和玩游戏。当然上网玩游戏只是信息技术的一个很小的方面,但是现在许多父母已经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对于小学生成长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于是一些父母开始为学生讲解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帮助学生实现更快地成长进步。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不尽相同,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也就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需要线上教学工作来对这一现象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三、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师生有效交流的策略
        (一)交流要重视时效性,重视学生的交流反馈
        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是一门趣味性非常强的学科,这就导致他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兴奋度比较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非常不错。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学生等不到期待的鼓励可能会丧失学习激情,从而出现找别人说话、趴桌子睡觉等情况。这样的话会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要对交流的时效性提起重视,能用语言表扬的绝不用眼神鼓励代替。例如,在教授学生“用计算机画画”时,笔者先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用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画出来。在学生绘画时,我会在学生中间游走,对于那些画得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言语鼓励,还会有意识地轻拍学生的肩膀,让他们知道我对其的关注。当学生画好之后,我对他们的画作进行了评价,从学生的眼神中我得到了积极的反馈。由此可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及时反馈,对师生间进行有效交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交流要具备得体性,增强学生的交流兴趣
        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交流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学生的上位,这就使其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时,语气、语调、音量等会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在夸奖学生时,会刻意将自己的音量提升,并将语句中的某些字词的发音拉长,会有一种较为夸张的感觉。还有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表扬时,会用一些夸大、与现实不符的词句,这样很容易使学生飘飘然,也可能会让他们生出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因此,在和学生进行沟通时,教师的表达要非常得体,既不能用轻飘飘的言语一笔带过,也不能使学生洋洋自得。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练习,在和学生沟通时控制好自身情绪、语速、语调等。用尽可能和蔼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表达真实、切合重点的内容。例如,在教学生打字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家中有电脑,学生能很快掌握相应的打字技巧。这时,教师在和学生进行交流是,不能言过其实。此外,教师可主动询问学生是否有打字心得,并鼓励学生进行分享。通过此方式,教师可激起学生的交流兴趣,使其更好地参与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而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授课质量。
        (三)交流要突出主题性,借此提升交流的质量
        部分教师在和学生交流是,未能明确表达自己的交流主题,同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因此,确定交流主题是师生间开展有效沟通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事实上,师生间的沟通通常都是围绕着教学内容开展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说一些和教学无关的内容,以免出现将学生带跑题的情况。当然,这并非不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只是在拓展过程中,教师要控制好拓展主题与教学主题的契合性,这样方可开展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由此可见,确定交流主题对提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质量会产生很大正面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提升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水平是很重要的,它影响的不仅是学生对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需不断思索开展课堂有效交流的途径,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有趣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
        参考文献:
        [1]杨青.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07):10-11.
        [2]焦沫.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师生沟通艺术[J].新课程(中旬),2011(10):75-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