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 深度学习 提升素养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陈玛丽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玛丽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 浙江 绍兴 3123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素养呢?笔者以统编版一二年级教材为例,借助课后习题,开展深度学习,探寻提升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夯实字词,强化语言构建与运用
        字词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纵观一二年级的教材,我们发现在统编版教材中编排了大量有趣的故事类文本,这些有趣的故事,正是帮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好素材。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并让学生以这些关键字词为支架进行表达、讲述,强化语言的构建与运用。
        1.夯实关键字词,促进语言积累
以一年级下册《下猴子下山》的课后习题“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中出示的“掰、扛、扔、摘”等6个动词,都是本课“我会认”中的生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落实这些生字,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生字都是与“手”的动作有关,因此都是提手旁或含有“手”字。其次,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再做一做动作,增加对字义理解的同时又符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识记生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提高识字效率。最后,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2.借助关键字词,串联故事情节
如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中的课后习题,即要求学生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三个表示心情变化的词语讲述故事。借助关键字词引领学生复述,为学生搭建恰当的脚手架,有助低年级学生更好地完成故事讲述。
        二、巧用图示,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1.过程图示,梳理线索明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站在儿童的角度,借助图画,挖掘故事中的趣味因子,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兴趣,这样会让起步阶段的孩子讲故事变得更容易,有乐趣。”
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的课后习题,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五张蝌蚪成长过程图示,为学生讲述故事支搭脚手架。
        2.思维导图,厘清脉络促想象
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课,故事生动有趣,但篇幅较长。课后习题巧妙地利用蜘蛛织网这一技能,把课文内容编织成一张蜘蛛网,利用思维导图,出示关键信息,课文结构一目了然,为学生讲述故事厘清脉络、降低难度。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开展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在上一题依图讲述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创编,难度有所增加。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抓住以上三个类似的故事情节和反复的表现形式,顺势而导:如果蜘蛛继续按原来的思路开店,什么织起来简单卖什么,不论卖什么商品,价格都是一元钱,那么它还可能卖什么?会遇到怎么的顾客?
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为学生开辟一条新路径,激活学生思维:如果蜘蛛明白了自己开店老不成功的原因所在,并且努力改变经营方式,这时候的蜘蛛开店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3.图文结合,通过推理巧猜测
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又没有注音的生字时,可以借助文本中的插图或根据积累的识字方法进行猜测。
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一课的课后习题,明确要求借助图片的帮助猜认生字。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设计猜一猜故事主人公名字的活动,出示生字“蜗牛”,再出示蜗牛的图片,让学生猜测生字。有的学生说:“我认识词语里的一个‘牛’字,什么牛,看了图片,我觉得第一个字应该念‘wō’。”也有的学生通过之前学过的“虫”字进行推理判断,认为虫字旁应该就是小虫子的意思,看了图片后同样推断出这个字的读音。初学看图猜字的识字法之后,接下来的“发芽”“草莓”“蘑菇”等词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通过同伴之间的探讨交流自主学习。
        三、仿说仿写,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
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统编一、二年级的教材中,编者们根据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增强提出不同的仿说仿写要求,从一年级的仿说短语、句子,到二年级的仿说仿写句子、段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1.仿说——审美鉴赏入门与创造
如一年级上册的《四季》,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儿歌以春天里的草芽、夏天的里荷叶、秋天里的谷穗和冬天里的雪人为四季的代表性的事物。课文语言生动活泼、文字优美,并配有四幅色彩鲜艳的插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模仿创造能力的好素材。本文的课后习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表达,是审美的创新与表现。
2.仿写——审美鉴赏提升与创造
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其课后习题要求仿照“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一句式来形容苹果,并配以苹果的图片,易于学生仿说。在执教时,笔者还根据“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青蛙的歌台,荷叶的凉伞”,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说一说,荷叶还可能是谁的什么。
        四、联系生活,浸润文化传承与理解
        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课程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传承责任,语文教材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教材内容的安排到课后习题的落实,都体现了这一点。教师在备课阶段研读文本时,应该准确把握相关文化背景,梳理文化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时深入浅出地、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内容贴近生活,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中国美食》,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制作哪些食物时需要用到这些方法。”在了解中国美食文化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统编教材中课后习题的编排设计,不仅是语文要素的体现,也是提高学生素养的落脚点。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挖掘课后习题的价值,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有效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让课后习题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的载体,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