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承云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城关第三小学
【摘要】: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养成好习惯的阶段,是为以后进入中学、大学以及今后走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基石打的是否牢固,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小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细致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有耐心和细心,从身边的小细节入手,把孩子当一件艺术品,努力把他们雕琢成既有外形美观,又具艺术价值的珍宝。
【关键词】:家庭教育 细节 艺术 塑造 修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养成好习惯的阶段,是为以后进入中学、大学以及今后走入社会工作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基石打的是否牢固,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俗话说,留金留银,不如留个好习惯。话是这么说,大道理谁都懂,但具体怎么实施呢?
一、教会生活细节。
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庭的核心,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无论哪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成才,但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片茫然。明知道只靠学校,靠老师是不够的,自己又无可奈何,没有奏效的好方法,只好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
“老师,我家小子老是不听我的话,您帮我教训教训他吧!打也好骂也好,帮我管严些!他就听老师的,老师的一句话胜过我们十句、百句!”作为担任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我,这样的话随时可以听到。每每有家长向我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总是好笑又好气,自己亲生的孩子,亲手带大,居然束手无策,甚至焦头烂额,恨不能又塞回妈妈肚子里去,以绝“后患”。
事实上,有的家长的确是想教育好孩子的,但又放不下手机,舍不得扔下手中的字牌、麻将,推不掉朋友或同事的酒局,经常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总想着等他再大一点,就自己亲手管教了,哪知转眼就窜到父母那么高个儿了,有个性了,打不得骂不得,追还追不上他了……也有一部分家长是很愿意牺牲自己的休闲时间,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陪伴孩子上,甚至连电视都不看,周末哪都不去,就守着孩子。他们非常清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更明白孩子的成长稍纵即逝,往往却适得其反,孩子感觉像生活在鸟笼子里,渴望着有朝一日能离开父母,离开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小学生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细致而又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我们大人可以从每天的日常行为对孩子有所要求,能做到的尽量给予肯定,适当的奖励,拍下照来存在空间,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是值得褒奖的,时间长了就成好习惯了。比如:1.起床后,尽快整理床铺,梳洗自己,别把邋遢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哪怕是亲人,也尽量避免。
2.吃饭时,要等大人到齐,考虑爷爷奶奶(长辈)爱吃什么菜,就放他们前面。不准敲打碗筷,不要浪费粮食。餐后主动收拾餐具。
3.一个人在家时,若有人敲门,不要忙于开门,一定要透过猫眼看清楚来者何人。
4.出门时,不要忘了告诉大人你去哪,什么时候回。回家时,要跟大人打招呼,不要一声不吭溜进房间。如情况有变,要想办法打电话通知家人,让大家放心。
5.不管乘坐什么交通工具,离开座位时,回头看看是否落下东西。一旦离开,就有可能再也找不回了。
6.无论公共场合还是家里,都要注意讲究卫生,懂礼貌,懂谦让,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7.当你拿利器东西递给别人时,不要把尖利的一面向着对方,这很不礼貌,也很危险。
8.女孩子的身体非常非常珍贵,你现在像一个花骨朵,还很娇嫩,除了女性亲人(长辈),或者有必要看医生时,不能允许任何异性触碰!
诸如此类的小细节,很有必要教会孩子并养成习惯,既是对家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我很早就教自己的孩子,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影响到别人,给他人带去麻烦。
比如,午休时间尽量不打电话干扰别人;自己有钥匙尽量自己开门,不要让家人放下手中的活跑去给你开门;递给别人东西时,要把容易拿稳的一头朝向别人;当有人打电话时,自觉把电视音量关小或暂停等等。也许一直灌输要注意细节的概念,我女儿的言行表现得还比较有素养,这让我很欣慰。
例一:??
在她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忘带钥匙了,她在楼下喊:“***爸爸,帮我们把钥匙扔下来。”我很纳闷,问她为什么要连爸爸的名字也叫出来。她很认真地回答:“这样别人的爸爸就不会探出头来看了啊!”的确,有时别人的孩子叫“妈妈”,我也会下意识地看一眼。可我没想到她一个三岁的孩子,居然懂得如此换位思考,真有颗七巧玲珑心啊!
例二:
每次周三家长开放日,我去学校看她。吃完饭后,她总会跟我一块收拾碗筷,用口纸把残渣包好扔垃圾桶里。其实学校食堂有工人专门负责打扫卫生,但孩子从没把垃圾留给工人。一个连与她并没多大瓜葛的工人都懂得尊重的孩子,我想,将来走上社会,步入职场,应该不会让人失望吧!
例三:
周末在家,物业的检修人员上门来检修可视电话,完工后便匆匆下楼去了,我叫女儿把门关上,可半天没听到动静,“怎么回事?在干嘛呢?”过了一会儿,才听到轻轻地关门声。她说:“做者无心,听者有意。人家一转身,立刻把门砰地关上,人家听着什么滋味?”
……这孩子,细微至毫发啊!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关注细节的人无疑也是能够捕捉创造力火花的人。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最深层次的修养。
二、注重学习细节
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通常是比较好的,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大多数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孩子才能知道珍惜时间与自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可以做到不长时间守着电视机及不长时间玩电脑游戏,不用父母的督促、陪伴孩子也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时专心认真,课余可以多读一些课外读物,兴趣广泛。
1.很多父母不在乎甚至忽略孩子的想法,认为孩子的想法太单纯、太幼稚,其实,孩子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家长应该在肯定、鼓励或引导的情况下去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对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让孩子多了解新鲜事物并善于观察,同时,勤于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能独立思考解决。当然,如果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就更好。
2.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应当及时的鼓励,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些物质奖励,但也不要忘记提醒孩子看到还有哪些不足,应该可以在以后通过努力做的会更好。在孩子犯错时,不一味的批评教育,而是帮助他们找原因,教会他们学会面对自己的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3.在孩子取得某方面的成功时,父母在恭贺的时候,可以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孩子往往很乐意接受,并以此作为下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会自觉地去努力,以便更快的实现,期待更大的成功早日到来。
4.对孩子某一事物怀有浓厚兴趣时,兴趣其实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的兴趣是适当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尽量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一些发明家和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就的杰出人物,大多是源于他们的兴趣而成功的。
5.在学校组织的或是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大型活动,父母都应该积极的鼓励孩子参加,一般都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精神和集体意识,另外还会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
6.旅游是孩子了解地理、历史、人文最好的机会。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旅游,给孩子讲解各地的名胜古迹或历史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同时,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另外,还可以告诉他们要学会保护环境,从小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调节心理细节
我平日里与孩子交谈,有意无意会灌输一些孔子的儒家“礼”“仁”之道,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即“上善若水”、“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也会融合些许鬼谷子的心理揣度之术……更多的是想与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立足于世。或许看起来有些高大上,但句句肺腑,只希望孩子能理解其中的良苦用心,用乐观的心态、豁达的胸襟、智慧的为人处事助其成长。
下面是我跟女儿说的一些话:
1.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要知进退,不争抢,不虚荣,不攀比,尽自己能力帮需要你帮助的人。适应新环境,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包容万物,自身却保持纯净。
2.学习的过程类似于攀岩,努力往上爬,风景独好;到达峰顶,一览众山小。允许休息,但不能撒手,否则即刻坠入深谷。
3.当跟比你更优秀的人相处时,保持不卑不亢,谦虚学习的态度;与比你差的人在一起时,注意不要炫耀自己的优势,要平等看待,学习人家身上所具备的其它优点。
4.得意之时,不要忘形。当知器满则倾,物极必反。半桶水没什么可晃的,越晃越少;装满了更不需要晃,谁都看得见。
5.受挫时,当成是一次磨炼。人生很漫长,失败一次其实等于积累一次经验,没什么大不了的,垫在脚下,便于更好地向上,这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真金不怕烈火,璞玉需要雕琢。
6.你现在学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分数和排名,局限于目前的小圈子里,要放眼将来,把自己的目标放远一些,试想想能否将所学的知识回馈社会,用于为人类服务?很多科学家搞科研创造难道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当他们的成果能服务于人类时,其中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成果本身。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相互之间夸对方的孩子,有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会很谦虚地说:“哪呀!我家这个不行,比起你家宝贝还差远了!”
对此,我想说——别让你的“谦虚”抹杀了孩子的积极性!
这样“虚伪”的谦虚,实则是对孩子无情的否定!一次两次或许还不会造成太明显的打击,时间长了,你做父母的都老说孩子不行,孩子会潜意识里默认了自己真的不行,真的比不上别人。
多么可怕的谦虚啊!
当遇到这种家长之间的闲聊时,其实你完全可以笑着回答:“是的,我家孩子确实很努力了,老师也看到了他的进步,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我们跟孩子说话时,尽量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尊重孩子同时也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我们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应采用赏识教育而非打骂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很多时候是被父母宠着,是在甜水中长大的,逆反心理很强,因此应在多鼓励孩子的情况下去说出家长的想法,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否则,容易使孩子形成阳奉阴违、甚至当面就对着干的极端行为。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教育》。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个故事,相信很多家长读过后,都会深有感触。
四、肢体语言细节
很多家长都感叹孩子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教育孩子的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
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点我们家长跟孩子沟通时如何注意肢体上的细节。
1.笑
我们做家长的,在跟孩子沟通时,不自觉地容易犯几种毛病,在孩子面前经常出现一些不当的处理方式:冷漠、说教、惩罚、嘲笑、打骂。
以上这几种处理方式,都对孩子情商的发展不利,必须要注意克服。要想处理好孩子的情绪,提高孩子的情商,家长须善于与孩子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或移情作用来培养孩子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比如:看到孩子流泪时,不如给他一个微笑,陪他静静地坐一会儿,等待他情绪平稳再听他说心里话;看到孩子生气时,家长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的过错,不去嘲笑孩子的情绪,不要主观地否定孩子的意向和想法,不盲目拒绝他们的要求,微笑着把他搂在怀里,说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相信总有解决的办法。孩子发泄完后自然会向家长敞开心扉,让家长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只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家长和自己的立场是一致的,就愿意与家长一块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接纳家长的意见。?
2.蹲
这不仅指身体上的蹲下去,更多的是指心态上的蹲下去。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孩子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孩子来说是否合适。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孩子不一定喜欢,为什么?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听话,这有道理吗?所以,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最好换一个角度去想,这样或许会寻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
3.倾听
当孩子向你谈论他感兴趣的事情时,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例如:看电视或看报纸等),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的谅解。
孩子和成人有着同样的感受:我们成年人如果在同对方说话时,对方不注意倾听自己所说的,我们会感觉到对方不尊重自己,心里就会很不舒服,孩子也是一样。成人往往感觉孩子的事情是小事,是无关紧要的事,但在孩子眼里,他的事情也都是大事,他想和你说或和你分享时,你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心情。如果一次、二次发生你不理不睬的情况,那么,可能孩子以后就不会再有兴趣和你沟通了,因为他会觉得你并不重视他以及他的事情、他的感受,而他会自己交流的对象转移到一个可以和他交流并可以倾听他的人那里去。因此注意倾听是父母与孩子交流时,非常重要的细节。
4.陪?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必到处寻找所谓的榜样,家长自己就可以是一个榜样。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和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在与朋友抹牌下棋,就不要指望孩子在家里认真学习;我们在与朋友交杯换盏,也就不要指责孩子聊天上网了。因为我们家长已经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其实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作为家长的,没有毅力去纠正这些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所以,要想让孩子上进,首先家长得做表率,有时候还要我们做家长的做出点儿牺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们做出表率——陪伴。哪怕只是坐在他身边,他看他的书,你做你的事。
综上所述,可见,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要有耐心和细心,从身边的小细节入手,把孩子当一件艺术品,努力把他们雕琢成既有外形美观,又具艺术价值的珍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师。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中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专题课题一般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农村小学中年级段家庭教育策略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是2019Z-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