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视角”下大班科学探索活动的行与思——以生成活动《枇杷保卫战》为例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李奕波
[导读] 现在一直提倡“根据儿童的需要”、“依据儿童的兴趣”做课程,其实根本的就是要从“儿童的视角”做课程。
        李奕波
        杭州市余杭区南湖幼儿园  
        【摘要】现在一直提倡“根据儿童的需要”、“依据儿童的兴趣”做课程,其实根本的就是要从“儿童的视角”做课程。本文以大班生成科学探索活动《枇杷保卫战》为例,尝试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思活动来源、活动过程中我们是否做到了“依据儿童的兴趣”做课程。
        【关键词】探索  儿童的视角  兴趣
        
        在黄进教授《谈谈课程中儿童的视角》一文中指出:瑞典儿童教育研究者索默尔认为“儿童的视角”(children’s perspectives)代表着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是指儿童作为自己世界里的主体,能构建其所在世界的意义,并表达自己的感知和体验,英文中“儿童”是复数,“视角”也是复数,强调“多个儿童”“多个视角”,而且儿童的视角不是固定的,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的视角会经历质的变化。这其实和我们说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类似,但这是从成人的角度来说的,而“儿童的视角”偏重于指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偏重于强调儿童之间的差异、视角之间差异,偏重于强调经验生成和变化的性质。这就提醒我们要蹲下来,努力去理解儿童,要通过观察和倾听去分享儿童的意义世界,参与到儿童的世界的构建中去。[         黄进.谈谈课程中儿童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0(6):4-7.]
        接下来笔者就尝试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思一下大班生成科学探索活动《枇杷保卫战》,看看我们在活动中有没有“根据儿童的需要”、“依据儿童的兴趣”。
         一、探索活动的来源
        幼儿园的种植园里有好几棵枇杷树,5月枇杷就开始慢慢地成熟了,孩子们路过种植园的时候已经能看见一串串黄色的枇杷挂在枝头,大家对枇杷很感兴趣,捡到一颗落在地上的枇杷兴奋不已。6月初的时候枇杷全都成熟了,家里也经常买枇杷吃,孩子们就聊起了枇杷,除了枇杷的口感、外形以及叶子,还聊到了枇杷很快就腐烂的情况,有孩子说“摘下来的枇杷放了几天就烂了”,还有孩子问“为什么枇杷摘下来过几天就烂了?”。孩子们产生了这样的困惑,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场关于怎么储存枇杷的讨论就开始了。
         [现场实录]
        师:你们发现枇杷摘下来放了几天就烂了,那应该怎么储存枇杷呢?
        陶陶:把枇杷放水里。
        天天:把枇杷用保鲜膜包住,用牙签戳几个洞,再放冰箱里。
         笑笑:把枇杷放冰箱里。
         师:冷藏还是冷冻?
         笑笑:冷藏。
         汐汐:把枇杷放泥土里。
         多多:放纸板箱里。
         晓晓:放袋子里保存,把空气挤掉。
         汐汐:制成果酱,枇杷酱。
        根据孩子们的讨论,我们最终把这个探索活动命名为《枇杷保卫战》,主要探索如何储存枇杷。由于枇杷在不同环境中腐烂的速度不一样,所以这个探索活动整体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孩子们有耐心,坚持每日观察并记录枇杷的变化,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根据《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主题目标,预设了主题行进路径图。


 预设的主题路径行进图
根据核心经验确定该活动的总目标为:
        1.探究枇杷的储存方法,尝试用各种方法储存枇杷。
        2.能坚持每日观察枇杷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3.在对比实践中发现让枇杷储存时间较久的方法。
[反思]
        1.确定探索方向。确定这个探索活动的具体方向前,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许多关于枇杷以及枇杷树的想法以及问题,这应该就是儿童的“不同视角”了。但从经验的适宜性而言,“枇杷的颜色”“枇杷的味道”等内容对大班幼儿来说过于简单了,为了给幼儿“适宜经验”,关于外形、口感等“低位经验”就不深入展开探讨了,而“枇杷很快就烂了”也是孩子们的问题,孩子们有一些关于如何储存水果的经验,但没有梳理也没有实践过,为了提升幼儿经验我们最终将“枇杷的储存方法”确定为我们要深入探究的内容,由此开启了我们的枇杷保卫之旅。
        2.活动时间的适宜性。我们的主题路径行进图由于是教师预设的,所以并没有那么的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作为一个科学探索活动,预设的主题路径基本遵循科学探索活动的基本流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储存方法的讨论)——实施实验——交流解释。预设的第一次实践是孩子们自己想的储存方法大PK,结束以后进行一个总结反思,学习常用的储存方法后进行第二次的实践,可是由于我们活动开始已经是6月初了,枇杷不多了,留给我们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我们的第二次实践根本就无法开展了,也是本次探索活动中比较遗憾的事情。下次与时令有关的探索活动我们要抓准时机,根据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来开展活动,这样就能有充分地时间展开探索活动,让孩子在对比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同时也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看看孩子们会走向哪个方向。
        二、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次实践活动:
        材料提供:透明收纳盒、保鲜膜、水、纸、笔等
        孩子们每人认领了一个枇杷,并给枇杷画了写生画,刚开始枇杷是这样的。然后孩子们就根据自己的设想开始了储存枇杷的实践活动。
         [活动实录]
        有的把枇杷直接丢进了水里,有的把枇杷先用保鲜膜包了起来再丢进水里。
         “哇,我的枇杷浮起来了”——这是包了保鲜膜的孩子喊的。
         “我的枇杷沉下去了”——这是把枇杷直接丢进水里的孩子喊的。
              
             
        第二天,孩子们去看枇杷的时候把它们捞出来仔细观察,但并没有发现什么变化,只发现了枇杷放在水里时表面上吸附了许多泡泡。
        第三天,有孩子发现自己的枇杷黑了一小块,包着的保鲜膜全部散开了,“老师,水有点变黄了。”
        第六天,孩子们发现水变得更黄了。有人打开收纳箱的盖子闻了一下,大家都纷纷捂着鼻子往后退:“哇,好臭呀!”,凡凡“我怎么觉得有点好闻呢。”汐汐:“我的枇杷浮上来了,还有点变黑了”。
        第八天,朵朵:“老师,我的枇杷浮上来了”。笑笑:“老师,我的枇杷还在沉在水底。”熙熙:“老师,我的枇杷也还沉在水底。”师:“但是只有一个枇杷沉在水底了,那个枇杷到底是谁的呢?”幼(七嘴八舌):是我的,是我的。
        好几个孩子都觉得沉在水底下的枇杷是自己的,谁也不肯退让,但其实枇杷吸满了水涨大了看上去很饱满,根本就认不出到底是谁的枇杷。而浮上水面的枇杷接触到空气的那部分都变黑了,要开始烂了。除了发黑的枇杷,孩子们还发现即使不打开收纳箱的盖子,臭气也会从里面散发出来,大家都不愿意靠近收纳箱了。
        枇杷在水里的观察记录持续了10天就告一段落了,孩子们一起对枇杷的情况做了总结。熙熙:枇杷全部都浮在水面上了,而且有些都烂了。磊磊:我们的枇杷之前都不臭,现在都臭死了。乐乐:为什么我们的枇杷会这么臭?磊磊:因为烂掉了。晓晓:因为发霉了。笑笑:水本来是清的,透明色,现在变成了黄色。笑笑(女):之前没有长斑,现在还烂了。逗逗:以前没有那么烂,现在碰到空气那一面全烂了。
         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把枇杷放水里并不能让枇杷储存得久一点,而且在水里泡久了的枇杷都不能吃了,不是一个好的储存方法。
         除了把枇杷放水里储存进行观察记录,我们同步进行的还有常温保存、放泥土里保存、放冰箱里保存、简易的真空保存(用保鲜膜将枇杷整个包住),但是由于冰箱摆放的地理位置不易观察,因此没有做观察记录,但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都告诉他们放冰箱里保存能让枇杷放得更久一点。

        从以上三个储存方法的对比中,孩子们发现用保鲜膜包着的枇杷是烂得最慢的,和空气接触得少能烂得慢一点,常温下储存的大枇杷是烂得最快的,而本身就很小没什么果肉的小枇杷基本上没怎么烂,主要是水分流失掉了,个头变得更小了,皱巴巴的。
        按照孩子们的想法,我们还尝试制作了枇杷酱。通过挑拣、洗净、剥皮、去核、捣碎、熬制等一系列工序,一罐小小的枇杷酱新鲜出锅了,但是孩子们尝了味道以后纷纷表示太甜了,齁过头了,第一次的枇杷酱制作宣告失败。
         [反思]
        1.材料的短缺。第一次实践活动中孩子们观察放在水里的枇杷是最多的,因为装着枇杷的塑料盒就放在班里,孩子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枇杷的变化,同时也能看到、闻到水质的变化,但是当时我们只提供了一个收纳盒,想把枇杷放水里的孩子都放进去了,导致后面枇杷浮上来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分不清到底哪个是自己的枇杷了,还因此产生了争执。而由于材料的限制,真空储存这种方法我们无法真正地开展,只能借用保鲜膜将枇杷包起来,模拟真空的环境。
        2.兴趣的减退。探索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孩子们在活动中后期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来继续这个探索活动,兴趣最浓厚的也就是把枇杷放水里的那些孩子,但也需要教师每天提醒他们看一下今天你的枇杷有没有什么变化。出现这样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活动中教师的参与过多了,幼儿自己的参与感不够强,而且像冰箱冷藏这样的方法由于冰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孩子们无法做到每日观察记录,那部分孩子就更加没有参与感了。而真空储存的这个方法是因为孩子们提到了包保鲜膜,所以我们自己进行了一些尝试,将枇杷包了保鲜膜放在通风的地方,孩子的观察兴趣也就更少了。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纵观为期这么长的第一次实践探索活动,一开始是根据幼儿各自的兴趣让他们自由选择的,但是后面由于幼儿兴趣的减退,教师主导比较多,包括提醒他们每日记录、带领他们做枇杷酱等等。特别是做枇杷酱的环节,主要还是教师带领着孩子直接开展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尽量保证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却没有孩子们主动参与探究如何做枇杷酱的过程,也就没有了他们主动建构经验的机会。熬制的时候从安全性出发,我们无法让所有孩子参与这个活动,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材料再开展第二次的熬制活动,留下了遗憾。
        [改进]
        1.给每人提供一个小型透明塑料盒,做好标记,供幼儿观察自己储存枇杷的变化。同时提供一块专门的区域将所有的塑料盒放一起,还可以供幼儿互相观察别人枇杷的变化,做到在探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2.材料的丰富,如真空袋、塑料盒、辅助材料的提供,以及更为重要的原材料的提供,不断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支持幼儿开展更深入的探索活动,从而真正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做活动。
         三、总结与反思
        总的来说,《枇杷保卫战》这个科学探索活动一开始是从幼儿兴趣出发生成并深入的,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醒、参与过多,而幼儿的内发兴趣越来越少,就很难在后面的环节中持续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儿童自由深入地探究。此外,在后面的探究活动中,由于材料的缺少、观察难度以及兴趣减退等问题,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坚持观察枇杷的变化,因此我们也要反思像这样的科学探索活动我们是否需要全班幼儿一直参与其中,还是仅仅投放在科学区,鼓励有兴趣的孩子坚持去观察、比较,做好记录。
        根据我们本次的实践探索以及《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我们觉得在“儿童的视角”下开展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可以这样做:
        1.创设吸引力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有机会沉浸感受,在感受与操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要蹲下身来,努力去理解幼儿的想法,认真观察、倾听并记录下幼儿的操作、发现和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形成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作为幼儿探究的起点。
        2.鼓励幼儿进行猜想与假设。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分析和预想事物及现象的成因,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不能心急,赶在幼儿之前提出“正确”的想法,阻断幼儿深入思考、发散思维的机会,导致后面的实践活动“千篇一律”。
        3.引导幼儿观察和实验验证并记录下获得的信息。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儿童世界的建构中去,为幼儿提供材料上的支持和帮助,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开展观察、实验,鼓励幼儿用多种适宜的形式进行记录。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幼儿的观察、记录,追随幼儿在活动中的进程,做好支持和引导工作,让幼儿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4.引导幼儿得出结论,为幼儿提供交流机会。实验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给幼儿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并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做到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经验的扩展提升。
        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索的方法其实大同小异,重点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初衷”,一定要从儿童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多个幼儿、多个角度的视角出发,鼓励、引导、支持他们的不同的想法与做法,结果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从笔者的亲身实践来说要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做课程、做活动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寻找“儿童的视角”也很不容易,纸上谈兵很容易,实际操作很困难,希望我们都能慢慢地转变观念,一步步地做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做活动,这条道很漫长,而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