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瑞超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广西 河池 530700)
【摘要】本文简述在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和教学评价改革大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机械刷题”作业设计理念,通过“材料引入”、“问题设置”和“情景分析”,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并做出科学而理性的解释与行动。问题设置突出趣味性、现实感和开放性,展现国人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责任与担当,展开“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教学评价改革 社会责任 材料引入 问题设置 情景分析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要坚决克服唯分数论,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强化过程评价;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要传承红色基因,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该《方案》的出台,为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及解决现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2]
综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新界定,我们以“免疫调节”为切入点,围绕“社会责任”这个核心素养,创新和优化作业设计,落实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简述如下。
一、按照材料引入、问题设置和情景分析的程序,展开生物知识和“社会责任”的关联讨论
材料一:基于免疫缺陷的病例分析——中国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数[3]
2019年10月,数据达到95.8万。

问题1: 艾滋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参考答案: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主要破坏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病菌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4]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认识艾滋病致病机理,促使对预防艾滋病的重视。
问题2:我国艾滋病感染的形势怎么样?
参考答案:相对于国外一些国家,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虽然得到很好的遏制,但是艾滋病感染者依然逐年增加,形势严峻。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既看到党和政府在“抗艾防艾”上的巨大成效,又感知“抗艾防艾”的任重道远,人人都要有危机感和防艾的责任和义务。
问题3:下列哪些行为很可能感染艾滋病( )
A.共用注射器 B.性滥交 C.共用牙刷 D.共用文身器械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针对青年学生容易犯浑的行为设置,进行警示教育。
问题4:下列哪些行为不会感染艾滋病( )
A.与艾滋病病人握手 B. 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冲水马桶
C.触摸艾滋病病人用过的圆珠笔 D. 与艾滋病病人交谈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纠正“谈艾色变”的偏见,助推关爱艾滋病患者,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履行社会责任。
问题5:如果你身边的亲戚或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你应该怎么处事?
参考答案:(1)善意提醒身边人,做好个人防护,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2)善意地提醒患者,正确处事,避免传染他人;(3)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与疾病作英勇的斗争。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履行社会责任,关爱他人,尊重患者,鼓励艾滋病患者勇敢地面对疾病,与病毒抗争。
材料二:基于免疫排斥与器官移植的应用分析——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存
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2938034(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10684;患者申请查询人数92214人。[5]
问题1:为什么要建立骨髓库?
参考答案: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很多疾病,尤其是白血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在“独生子女”特别多的年代,很难在亲兄弟姐妹中找到造血干细胞供者,而在非血缘关系人群中,具有相同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且能够实施骨髓移植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至五万分之一,若供者与受者的HLA不同,移植后会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危及受者生命。[6]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认识造血干细胞和骨髓移植的重要性,以及白血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树立忧患意识,培植社会责任。
问题2:捐献骨髓对于骨髓捐献者有没有危害?
参考答案:骨髓捐献对于捐献者来说是没有危害的。捐献干细胞前需要给捐献者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一般5天左右,可能出现如头痛、全身肌肉骨骼酸痛、低热等感冒样症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就如同献血,因为采集过程中有抗凝剂进入身体,可能出现轻微的抽筋,一般注射葡萄糖酸钙就能好转。总之采集完毕后休息一周左右,身体即可完全恢复正常。[7]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让有意捐献骨髓的志愿者消除顾虑,自愿捐献骨髓,践行高尚的社会责任。
问题3:从1992年中华骨髓库创建之后的10年间,库存资料尚不足3万份[8],但是到了2020年12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2938034(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10684;患者申请查询人数92214人。你看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2002年至今,不到10年时间,中华骨髓库库容增加了近98倍,可见国人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在不断发扬光大。但是,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仍然抵不上患者申请查询人数,需要包括自身在内的中华儿女踊跃捐献。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既看到国人对免疫排斥与器官移植认识的提高,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的发扬光大,又看到仍然有一大批白血病等重症患者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在呼唤国人的良知和责任,在等待合适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材料三:基于免疫调节和免疫学的应用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性施虐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大型冠状病毒家族中的一员,包括SARS冠状病毒、MERS冠状病毒等在内,可引起严重的呼吸综合征等疾病。人感染了2019-nCoV病毒后,常见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等感冒样症状,严重的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9]。
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因为2019-nCoV施虐,武汉封城,各地“白衣天使”纷纷逆行出征,向险而行;数万名志愿者和建设者,穿梭于武汉大街小巷,免费为医护人员及市民提供应急服务,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应急医院。
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我国现有确诊病例37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206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7071例 [10]。
问题1:“2019新冠肺炎”是什么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冠肺炎是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如咳嗽、打喷嚏、吐痰等。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认识新冠肺炎及其传播途径,为个人和公共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问题2:人体如何与新冠病毒抗争?
参考答案:(1)皮肤、黏膜的防御(第一道防线);(2)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第二道防线);(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三道防线)。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熟悉人体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方式,为个人和公共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问题3:在没有物理性防护前提下,下列哪些行为,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 )
A.与新冠病人同吃同住 B. 与无症状感染者近距离接触
C.触摸新冠病人用过的物品 D. 与新冠肺炎康复者近距离接触
参考答案:ABCD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运用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知识,为个人和身边的人传递防控知识,践行社会责任。
问题4:判断下列有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言行的对与错
(1)戴不戴口罩是我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哪怕在疫情期间。
(2)新冠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途径与“勤洗手”无关。
(3)不聚集,日常生活应该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4)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应不惜一切代价研制疫苗。
(5)注射新冠病毒疫苗之后就不用再做个人防护了。
(6)人体感染了新冠病毒,痊愈后会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短时间内再次接触新冠病毒,一般不会再次感染。
(7)“无症状感染者”没有传染病性,不用隔离。
参考答案:(1)(2)(5)(7)错误,(3)(4)(6)正确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运用“免疫学的应用”知识和“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指导抗击疫情行动,养成对社会负责的品格。
问题5:各地“白衣天使”纷纷逆行出征,向险而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穿梭于武汉大街小巷,免费为医护人员及市民提供应急服务, 数万名建设者从八方汇集武汉,并肩奋战。他们不怕感染新冠肺炎吗?
参考答案:其实“白衣天使”和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他们也怕感染新冠肺炎,因为人类首次遇上2019-nCoV病毒,未知的东西很多。
问题设置目标意义:传递正能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同时表明,新冠肺炎是可控可防可治的,消除社会恐慌。
二、讨论与评价
上述“材料”的引入、“问题”的设置和“情景”的分析,表面上是运用“人体免疫调节”的理论知识来解释与人类戚戚相关的医学和卫生问题,实际上是通过趣味性强、现实感浓和开放性好的情境问题设置与分析答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并作出科学而理性的解释,减少了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同时恰到好处地渲染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弘扬面对病魔与危机“向死而生”的勇敢与担当,较好地展开“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体现了育人方式和教育评价的有效改变。
总之,只要教师善于把握课程标准,深挖教材,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强化过程评价”的育人导向,课堂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也能较好地落实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在内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S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S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3]新京报读者俱乐部[N ]. 2020年.
[4]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5]中华骨髓库官方网站[Z].
[6] 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教师教学用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7] 刘丹波.有来医生网站(https://www.youlai.cn/ask/1840205.html)[Z].
[8] 朱正威 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9]百度百科[Z].
[1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