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聂静茹
[导读] 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全新挑战。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办学模式
        聂静茹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
        摘要:在后疫情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全新挑战。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办学模式,其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更为严峻,本文从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形成原因,同时结合新冠疫情给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针对性的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为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及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疫情防控;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对策研究
        202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总数达847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新冠疫情的持续性蔓延,2020届毕业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母体高校共同担任着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艰巨任务,在全国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独立学院因起步晚、基础弱、生源差,其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为复杂艰难。与此同时,就业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招生生源和长远发展[1]。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独立学院来说尤为迫切,尤其是对即将毕业的2021届毕业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本科血统”受歧视,教育地位较弱势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建校历史普遍较短。作为一种补充性、试验性和双重性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享有母体院校的品牌优势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逐渐显现出师资力量滞后、管理体制僵化、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等弊端问题,因此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根据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最新高校名单显示,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57所,不同于本科和专科院校数量的持续增加,独立学院发展数量呈缓慢减少趋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现有的独立学院在未来都将会进行转设或者撤并。由此,独立学院的出生地位弱势、成长羽翼未丰、前途道路不明的情况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抱有迟疑甚至歧视态度,担心其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质量不高、综合素质较差,不敢接收或不愿接收,这种“刻板现象”也同样存在于一些学生的考研复试中,直接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求职和升学道路艰难。
        (二)学校层面:办学特色不明显,机构设置不健全
        独立学院大多依托于母体院校输送教育资源及管理经验,缺乏自身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①专业设置雷同。独立学院的专业组成基本参照母体院校的优势和热门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也几乎雷同于母体院校,但却忽视了自身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存在现实差距,使得同专业毕业的独立学院学生在与母体院校学生竞争时优势不大[2]。②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独立学院没有成熟稳定的师资队伍体系,主要由工作年限不长的年轻教师及母体高校教师担任,教师数量往往配备不齐,一些基础性大课由于班级众多教师数量不够而转为线上授课,一些专业课甚至由非专业的老师担任教学工作,导致授课质量无法保证,学生个人能力培养不到位,专业技能及学科基础与就业市场无法匹配。此外,独立学院为了成本考虑实行机构精简,导致就业指导职能部门缺失或不完善,就业指导人员不足且不固定,既无法收集和积累往年合作的就业单位信息,又不能给予学生专业的就业指导和求职技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三)学生层面:学科基础较薄弱,就业主动性不强
        众所周知,原先独立学院基本都在三本批次招生,尽管现在部分省市已经合并到二本批次招生,但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质量和普通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一些基础性学科,如高数、英语成绩较差,再加上独立学院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补充,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整体质量不高、学习能力不足[3]。另外,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母日常宠爱,导致这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和抗压精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要么对就业持无所谓态度,要么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工作,要么靠家庭和人脉等待工作上门,无形之中给独立学院就业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障碍。
        二、疫情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冲击
        疫情之下,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吸纳就业人口多、占国内生产总值 50% 多的第三产业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总体就业形势持续严峻[4]。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张,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前所未有。


        (一)“焦虑冷漠”:毕业生求职心态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毕业生正常返校、正常答辩、正常实习、正常求职等一系列计划,对未来去向的不确定导致一些学生陷入了后疫情时代的就业焦虑。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积极性本就不高,在疫情的影响下愈加不愿就业,加之父母的经济支持,就业推进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二)“僧多粥少”:劳动力市场需求下滑
        中小微企业往往是吸纳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阵地,此次疫情一方面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打击重大,导致部分行业出现降薪、裁员、倒闭风潮,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在招聘求职季无法按原计划正常进行校园宣讲和现场招聘,导致可接纳毕业生的岗位数量缩减,学生就业压力陡增。
        (三)“鞭长莫及”:精准性招聘渠道受限
        新冠疫情时不时小范围的爆发给学生参加线下招聘宣讲会、线下面试、传统笔试等带来巨大挑战,部分专业的专场招聘会、特定企业宣讲会等传统渠道存在被迫取消的可能。尽管网络招聘方式已趋于成熟,但在匹配性和精准性上不足与线下招聘相比较。因此,长远看来不利于独立学院的应用型毕业生人才职业发展。
        三、疫情之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应对措施
        (一)淡化社会偏见、树立良好形象
        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每个网民每天花在移动互联网的时长比年初增加了21.5%。结合这一契机,独立学院应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以时下热门的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树立独立学院整体的良好形象,积极解除社会及网络上对于独立学院的疑虑和偏见,重点突出独立学院的新模式和正能量,重点展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新风采和勇担当。同时针对性的引导用人单位及考生家长了解并认识到独立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特色专业,努力提升学院良好形象,让用人单位愿意主动吸收更多的独立学院毕业生。
        (二)强化特色办学、规范机构设置
        明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宗旨,突出差异化办学特色,从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培养方案、配套服务建设等软硬件方面着手,改变传统依赖母体院校人才培养的习惯。增加实践创新课程,密切校企之间联系,重视实习实践活动,构建专业实用性高、就业保障度高、学生积极性高及社会认可度高的的四位一体的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体系。同时,要增设就业指导中心、完善职能体系,邀请专业人士开设简历设计、就业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office办公软件应用等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广泛研究就业形势与市场政策变化,精准匹配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能力需求,完善疫情期间的企业信息筛选、学生就业压力疏导和定点帮扶工作,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切实为独立学院每一位学生做好入校后的职业规划、毕业前的就业咨询、毕业时的就业服务、毕业后的就业跟踪全方位服务工作。
        (三)深挖校友资源、创新线上渠道
        疫情之下的复工复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独立学院相关部门要充分把握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资源及优秀校友企业朋友圈,以完善的服务对接、动态的数据更新、有效的信息交流、灵活的沟通方式打通毕业生和企业的双向需求通道。积极探索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向企业和用人单位定向输送就业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此外,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可利用线上渠道开展精英交流讲座、大咖经验分享、就业政策解读等就业指导服务,搭建云指导服务平台,让相关信息精准对接、精准推送,实现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精准招聘生态循环圈。
        四、结语
        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但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在不断的“挑战—应战”中发展壮大。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们要善于从疫情带来的危机和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同时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工作困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精准发力、拓宽思路、破旧立新,转危为机,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及未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樊一眉.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 P135-136.
[2] 马丝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某独立学院为例[D].北京,中国邮电大学,2018.
[3] 王群.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究[J].农家参谋,2020,(10):P269.
[4] 陈荣桂,陶林.重大疫情下高校就业工作创新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20(7):6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