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介入时机,支持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李梦影
[导读]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形式,在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李梦影
        泉州市鲤城区第二幼儿园  36200
        【内容摘要】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形式,在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区域游戏要高效、有序、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介入指导。因此,教师要用教育的眼光关照每个幼儿的游戏行为,在幼儿重复操作时、遇到困难时、偏离主旨时和出现认知矛盾时,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以静带动”、“以问促动”、“以调延动”、“以动制动”的帮助幼儿解决问题,提高介入指导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幼儿区域游戏的水平,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 区域游戏  幼儿深度学习   介入时机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区域游戏中,幼儿通过动眼、动脑、动手和动口来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提升、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等深度学习的过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幼儿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在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肩负监督、指导、组织、协调等多项责任。教师要用教育的眼光关照每个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最适宜的时候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世界,适时的介入,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区域游戏的效率、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实现区域游戏的目标。
本文将以《指南》为依据,通过对本班本学期情景式区域游戏中,教师对区域游戏介入时机的把握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选择出教师在区域游戏中,能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最适宜的介入时机。        
1.重复操作时的介入,“以静带动”解决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幼儿满眼都是有趣的事情,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尝试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但由于幼儿的能力各不相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会不同。比如在科学区或数学区的操作活动中,有的幼儿会出现“重复操作”这种比较低效的活动,从而导致游戏暂缓不前,无法顺利的延续下去其实,重复性行为是幼儿阶段学习特点之一,也是幼儿内心情感的宣泄和体验的重要途径,幼儿在这种重复中积累着动作的经验,感受着自己的快乐,获得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教师在面对幼儿的重复性行为时,要通过耐心细致地观察和分析,“以静带动”,仔细观察,先了解幼儿的行为原因,适时的介入到幼儿的探索过程中,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观察者、参与者和陪伴者,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学习,走进他们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的指导。
再比如,在语言区开展“语言节目竞选”的活动。几个孩子通过商量后,选出了一个主持人,进行主持。参赛者戴上了参赛号码牌,一个一个饶有兴趣表演起自己准备的才艺秀。一场比赛结束后,在主持人的示意下,各位参赛人员实行“投票”的权利,用小贴纸投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票,评选出了今天的“优胜者”,两个流程结束后,只用了不到15分钟的时间。其余的时间里,语言区的几个小朋友又一直重复第一次比赛活动,渐渐的,幼儿从一开始的“饶有兴趣”,变成了“漫无目的”;幼儿的游戏热情也在一次、两次的不断重复中,消磨殆尽,大家不再专注的比赛而是左顾右盼,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渐渐不见了。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介入,与幼儿一起讨论出现此次情况的问题所在,一起制定新的“比赛机制”,引导幼儿完善的“比赛制度”,促进幼儿有目的、有条理的进行“语言节目的竞选”活动,增加幼儿的挑战性,以一个促进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新身份,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
2.遇到困难时的介入,“以问促动”解决问题。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无法应对游戏中出现的新情况,操作上有困难等,遇到这些困难时,教师可以给幼儿充分的探索和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克服困难的坚持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科学区“沉浮——怎样让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假设:“把石头压在上面”或“用重的磁铁压住它”,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结果幼儿发现石头会滚动,根本压不住;而磁铁虽然很重,但是与泡沫板一起放进水里,总会出现泡沫板和磁铁“分道扬镳”的现象,泡沫板还是浮起来,磁铁还是沉下去,没有任何作用。幼儿陷入困境了,我们适时的介入,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石头、磁铁不会到处乱跑呢?”有了问题的引导,孩子们开始寻找把石头、磁铁和泡沫板固定的各种方式。终于,他们想到了“用毛根或者复花把石头和磁铁绑与泡沫板固定起来”,通过再次实验,这回他们很高兴的发现泡沫板与石头、磁铁固定起来后,放进水里,泡沫板终于沉了下去。


上诉案例中,我们发现在面对幼儿的困境时,教师需了解幼儿的困难之所在,“以问促动”,适时的介入,不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材料的调整或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幼儿搭起认知的桥梁,帮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以刚才的例子来说,实际上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再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做事的条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步骤来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只有了解到这一点,这时的介入才是积极的,对幼儿有所帮助的,才能更进一步的促进幼儿自主、深度的学习。
3.偏离主旨时的介入,“以调延动”解决问题。
区域游戏,因自由、民主的操作特点,深受大家喜爱,但也常使教师很难把握预设的活动目标,因为幼儿的行为往往会偏离教师最初的目标。此时,教师一定要多关注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的表现、反应和需要,要考虑现有的兴趣点是否有探索的价值,对推动主题是否有积极的作用,寻找到新的契机,适时的介入、引导,及时调整目标,推动区域游戏不断发展。
例如,班级语言区的“新闻中心”的游戏,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生活区、音乐区的小伙伴,问问他们今天可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新的想法?”这下才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构区的孩子们造了怎样的房子?生活区去除污渍有什么新的办法?美工区的“大警车”制作成功了吗?……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上述的案例中,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偏离了游戏的主旨,转移了兴趣点,此时,老师应“以调延动”,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及时的调整目标和内容,以顺应幼儿的探索需求,适时介入引导,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了解孩子们的探索行为,使游戏目标能自然、有效地融入到幼儿区域游戏中新的探索内容中,使幼儿在不断的师生互动中尽兴地探索,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生成新的游戏,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主地发展,进一步提升自己,深度挖掘,深度学习。
4.出现认知矛盾时介入——“以动制动”解决问题。
区域活动中,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有矛盾的现象,从而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冲突。而这个矛盾冲突点,经常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适时介入,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和实验,寻找与原有的认知经验的矛盾点,积累新的知识经验,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幼儿进一步的深度学习。
如在科学区“水的沉浮”的实验中,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可是在一次操作实验中,信霆拿着不锈钢碗,来到水箱旁边,迫不及待的把“碗”放进水里。可是,碗却不听使唤,浮到了水面上。信霆又用手把碗往水里按,试图利用自己的力气,让碗沉下去,可是效果却不明显。尝试了几次,“倔强”的碗还是没有沉下去,信霆不解的看了看水里的碗,一脸疑惑,于是,他决定寻求同伴们的帮助。他找到了冬辰,两个小伙伴尝试用各种方法让“不锈钢的碗”沉下去,可是都不见效果,大家一脸无奈。在一次次尝试失败后,信霆和冬辰,无聊的拿着“碗”舀水,倒水……忽然,两个小伙伴在“舀水”的过程中却发现有装水(少许)的碗,竟然有沉下去的现象。他们高兴极了,于是,他们便在碗内乘满水,只见碗在他们的“努力”下,开始沉了下去了。在这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锈钢碗是钢制的,应该会比较重,可是它却浮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当发现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有一定的矛盾冲突时,教师适时的介入,积极的加入孩子们的探索过程中,与他们一起游戏,并尝试着用敲打、掂量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去发现“不锈钢碗”的属性。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惊喜的发现“不锈钢碗虽然是钢制的,但是它却是空心的,重量比实心的物体来得轻,所以它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个原理。
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动制动”的适时介入,帮助两位幼儿解决问题,显性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同时,也使他们积累了“空心与实心物会产生不同的沉浮状态”这个新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沉与浮”之间的多变性,很显然这个介入是非常有效的。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就要做个“有心人”,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以静制动”的引导幼儿围绕着这个矛盾点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综上所述,区域游戏是幼儿园重要的活动形式,在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和实践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区域游戏要高效、有序、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的介入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把握介入指导时机,提高介 入指导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幼儿在区域游戏过程中,情感、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实现游戏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