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高中培养运动员现状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陈曙光
[导读] 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杭州市高中的田径运动员的训练、
        陈曙光
        (杭州第十四中学 杭州 310015)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杭州市高中的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文化学习和升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体校运动员进入中小学并没有有效的解决“学训矛盾”和出路问题。
关键词:运动员 训练 学习 升学
        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这一特殊模式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得以成功的运作,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涌现出来,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隐藏在三级训练网模式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因长期脱离学校教育而造成的运动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出路难等,传统体校的发展面临新的考验。鉴于“举国体制”在体育教育的发展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领导者在分析了导致这一尴尬境地的原因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即在教育部门的协助下开展中小学业余体育训练工作,扩大培养竞技体育储备人才的范围,以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事业的发展。此后,在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共同协调下,部分运动员进入到普通的中小学中进行学习和训练。
        本文通过对杭州市高中培养运动员的现状进行研究,以便为中学更好的培养运动员提供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杭州市某高中田径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访谈法
该校体育教师、田径运动员进行访谈。
1.2.2文献资料法
通过“运动培养”“学训矛盾”“体育后备人才”等关键词,在百度搜索网、中文期刊网、知网资源、博硕论文库等处进行了检索,获得相关数据。
1.2.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Excel2007软件和统计软件完成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安排,目前学校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运动员利用下午体育锻炼课的时间进行训练,基本上不占用运动员的学习时间,由本校的体育教师负责训练,每次训练时间都在1-2小时;二、运动员上午与普通学生一样正常的在校学习,训练则需要占用运动员下午正常上课学习的时间,到陈经纶体校进行训练,由体校的教练进行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都在3-4小时。
        过多的安排训练势必耽误运动员的正常文化学习时间,而训练时间太少又无法取得好的训练效果。通过访谈了解到,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机主要是以毕业后能进入大学为目标,在校训练和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都面临着文化学习与训练冲突的问题,相对来说在校训练的运动员因训练影响学习小一些,但同样他们也减弱了对训练投入的热情和精力,而相反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虽然学习受训练的影响较大,但是他们有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训练,体校的训练条件也要好于学校,所以在训练效果上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要明显好于在学校训练的运动员。另外,大部分到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在初中阶段也是在体校训练,学校训练的运动员在进校时的运动技术水平就比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相对低一截。
表1 近三年杭州市高中田径运动会单项前三名运动员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在近三年的杭州市高中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在人数上体校训练运动员是少于学校训练运动员,但取得的成绩远远多于学校训练的运动员,为学校摘金夺银的主要靠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在校训练的运动员在进校时的基础就相对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差一些,进校后的训练时间又相对少,而且训练的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在运动技术水平上是高于在校训练的运动员。
2.2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
        对于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学校安排运动员以插班的方式进行,使运动员可以享受与普通学生同样的教育机会和待遇,保证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图2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对比
        针对三级训练网“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提出了开展学校业余体育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问题,把运动员放到条件好的重点中学进行文化教育,为运动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师资力量。从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对比(图2)可以看出,虽然学校训练的运动员的成绩要明显好于体校训练的运动员,但与学校的普通学生相比较仍然相差较多。查阅历次成绩发现,在成绩排名中运动员都是在班级的后半段,尤其是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大多排在班级的后几名。
        从三个年级的成绩变化中可以发现,学校训练的运动员相对普通学生的成绩差距在高三阶段变大,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则变化幅度不大,高一高二阶段相对学习压力较小,训练对运动员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在成绩上与普通学生的差距不大。而随着时间的堆积和学习压力的加大,训练对运动员的影响也随之体现的较为明显,高三阶段普通学生都在争分夺秒的进行复习备考,而运动员仍要继续参加训练,此消彼长,另外运动员本身的文化成绩基础就相对较差,长此以往差距也随之加大。

图3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成绩曲线图
        从图3中可以发现,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和学校训练的运动员在高三阶段的成绩差距变小,学校训练的运动员成绩开始走下坡路,体校训练的运动员成绩变化幅度不大。由于高三语数外的分数由100分变成150分,普通学生成绩相对提高是正常的,而体校训练的运动员没有变化,学校训练的运动员甚至不升反降。学校训练的运动员并受学校文化学习的氛围的影响,成绩向普通学生靠拢,相反却下降,并逐渐向体校训练的运动员靠拢。
2.3 运动员的升学情况
        如今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越来越看重文凭,没有文凭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对于运动员而言,像很多普通的学生一样,能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是他们最渴望的。由于高考时对于体育特长生的降分录取政策,使很多运动员看到了进入大学的希望,解决了日后的出路问题。
表4 近三年毕业运动员进入高校的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毕业的28名运动员中只有39.3%的学生进入高校,其中体校训练的运动员的进入高校的情况要明显好于学校训练的运动员,而总体而言大部分毕业的运动员是没有进入高校的。谭娜在《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教育对策》一文中指出,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中只有11.11%的运动员是高中毕业生,其他都是专业运动员出身,高校要求运动员的门槛也逐渐提高,高校招收运动员越来越倾向于招收运动水平较高的专业队现役或退役运动员。对于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只有部分运动技术水平较高才有机会进入高校,而大部分学校训练的运动员来说只能通过参加体育高考进入体育院校或高校中的体育类专业,但是这需要一定的文化成绩,由前面分析得知学校训练的运动员文化学习情况并不乐观,因此他们毕业后的出路也越来越严峻。
2.4 学校培养运动员产生的问题
2.4.1 高中生体育竞赛变成体校运动员的竞技场
        学校领导对于体育传统项目的开展工作都比较重视,制订了相关制度来保证学生的训练和学习时间。学校通过对田径运动队的建设,一是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而可以促进学校的生源招收;二是体育教师通过培养运动员参加比赛提高个人工作业绩,激发了工作积极性,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之前的分析可知,在运动员竞赛方面,为学校夺取荣誉的大部分都是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在学校训练的运动员很难与训练条件和时间方面都有优势的体校训练的运动员竞争,那么势必造成学校体育教师训练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对于那些没有在体校训练的运动员的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拥有体校运动员的学校体育竞赛成绩越来越好,而没有体校运动员的学校体育竞赛成绩很难有突破,最终造成学校之间的体育竞赛只是体校运动员的竞技场,学校体育竞赛成绩的好坏在于体校运动员的多少,体育竞赛拼的不是体育教师训练工作的成效而是体校运动员的招生能力。
2.4.2 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在校成为“诟病”
        虽然有着与普通学生一样甚至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但是运动员似乎并“不买账”,尤其是体校训练的运动员。通过访谈了解到,运动员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学不进去,对于文化学习“底子薄、基础差”的他们来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他们听不懂,而且训练造成的身体疲劳很难让他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去学习。这些也随之带来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一是课堂上他们无法投入到学习势必影响到其他同学,二是有的运动员甚至逃课逃学在班级里造成不好的影响,三是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在班级里“拖后腿”影响班级总体成绩。这些对于班主任来说,是即困扰又无奈,只能希望班内的体校运动员越少越好,这样来减少对班级的影响。
2.4.3运动员升学难
        升学不仅对运动员非常重要,同样也是评价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表4可以看出,近三年毕业的运动员中只有39.3%的人升学,其中体校训练运动员升学率可以达到50%,而学校训练的运动员升学率只有33.3%。学校训练的运动员不仅在升学方面比体校训练的运动员差,竞赛场上也鲜有表现,那么对于不能给学校争夺荣誉同时还影响学校升学率的他们,学校还会继续保持信心和耐心吗?
3结语
        “学训矛盾”和运动员的出路一直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目前体校运动员进入到中小学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仍然值得商榷。从本文的分析的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学习和升学的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4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论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J].体育科研.2000:21(3):1-4.
[2] 谭娜.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现状及教育对策[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 孙岩等.当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福建体育科技.2003(2):69.
[4] 夏文,凌平.浙江省青少年业余体校办学现状的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2):9-13
[5] 马志和,钱良伟等;浙江省中学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Jl,安徽体育科技,2002;23(3):59-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