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学活用,教学相长——立足课堂的语文核心素养浅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尹荣明
[导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化,语文教师想要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尹荣明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越中学  312307
        内容提要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化,语文教师想要全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得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活学活用,与时俱进,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开展教学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本文就在课堂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养育展开研究,以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语文素养  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   策略   引导   
        核心素养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应具备的语文素质涵养。它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洞概念,也不是捉摸不透的深奥理论,而是有明确的界定,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维度。落实到语文课堂上,主要通过教学来启发学生,让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陶冶,文学底蕴得到充实,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得到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得到升级,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的策略思考加以阐述:
        一.巧设问题,质疑探究。。
        有了问题才能促进思考。语文课堂上,我们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步骤地整理、吸收文本内容。老师能否准确抓住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表现出的认知能力范围,进而有效指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能力水平和认知维度是否把握到位。例如必修一中荀子的《劝学》,这篇古文的目的是劝勉学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教学重难点主要在议论文结构和论证方法的把握。我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按照本文的结构顺序进行问题设置,鼓励学生在语段分析中自主寻求问题答案。比如:“本文作者论述的核心(中心论点)是什么,提出方式有什么特点?”“第一段主要从学习的什么方面加以论述?”“第二段阐述了学习的哪一方面,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以及论据是什么?”“作者写第三段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你能从文中找出那些成语?”等等。这些按照作者议论顺序的发问,首先思路非常清晰,同时梳理了议论文的主要结构。让学生从细节对问题加以推敲,借助翻译理清句意,再结合自身对议论文的感知做出判断,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锻炼,知识体系得到巩固,语文素养自然就能得到加强。
        质疑探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学生提问法”就是十分可取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可分为:让学生在预习文本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材各个方面,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后设计问题或自问自答,也可以向同学征答,或同学共同商讨,最后由教师集中归纳讲解。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解决了语文课的冗余信息,缩短了教程,使语文课堂教学和训练切中实情,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能稳步推进。比如在必修四的诗词篇目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提问,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疑问和见解。有的学生对诗歌里个别字词不理解,我就针对语言文字及训诂这块加以疏通;有的学生对诗词空间的跨度感到疑惑,我就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加以释疑;有的学生对诗词情感理解存在偏差,我就从诗词意象与情感关系、作者创作风格与审美特征等角度加以分解;有的学生对诗词表现手法和相关考点答题规范这块不明晰,我就结合典型例题与高考答题要点纵向对比逐一剖析。在课堂对话交流中,师生一起思考,一起探求诗歌语言的特征,思维广度和审美能力在交流中得以强化,传统文化中的诗歌积累不断增长。


        二.分层引导,多角度渗透核心素养。
        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为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画册,里面有太多的家国情怀,英雄情结,伦理道德,所以语文课堂应该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我们教师如何把文学大师们各自丰富的人生阅历,震撼人心的语言文字传授给学生,是需要用心尝试的。我想首先要立足文本,让学生吃透文本(字词句的理解)的基础上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以此推断文章背后隐匿的情感思想,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阅历去融入相关语境,创设一个个性化的话语体系,最后师生碰撞交流,各取所需。语文课堂不止是分享,也是陶冶、提升审美的平台。例如,我在上必修五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首先是师生朗读关键语段,个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相结合,不借助多媒体一体机的机械听读,实实在在的感知文本,结合文中注释让学生切身感知归有光在写《项脊轩志》时的那种“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情感脉络。然后围绕“情”这一主线,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剖析文中的“喜与悲”分别针对那些人和物。学生认识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对比突出了喜,对祖母、母亲与妻子的回忆突出的是悲,亲情的细节刻画感人至深,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联系现实,讲出自己身边的亲情范例,这就有效增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懂得亲情可贵,感恩忠孝的人生道理,对以后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一份自我感知。
        我们还能在文章主要人物身上加以展开,引出更多与之关联的人物、情节或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作品认知和情感体验,为他们更好利用文本用好文本提供支撑。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引出鲁智深并介绍两人的友情由来,《鸿门宴》中引出楚汉之争、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炮兽》中将军的赏罚分明谈到《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比,这样就可能串联起学生的知识节点,打开他们的思维空间,触动他们的审美意识,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三.立足情感,丰富审美体验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明确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存在模式。语文学科的审美素养应该是文本与读者产生共鸣之后流露出来的喜怒哀乐,也就是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语文的大千世界里实在是有太多审美体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失落与感伤,“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激荡,“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难舍难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乐观自信等等,都是我们用之不尽的泉源。我们语文教师在教授文本的时候,需要对课文中的文学之美主动分析提炼,帮助学生在吸收语言文字知识时,体会到文学花园的绚丽,唤醒他们的审美情绪,由此建立真善美的道德标杆。如设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觉得只需要给学生构建情境,加以适当的提示,其他交给学生。徐志摩从康桥开启属于他的诗画人生,学生同样可以从诗中找到契合他们自身的某种体验。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就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由此可以展开想象“新娘是幸福的、是幻想的、是忧伤的,还是……”。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渗透,应该是学生能在特定时间内产生共鸣,进而提升人生境界。
        总之,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让学生自主钻研与质疑,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改变原有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感知学习材料,自主发现,然后组合、消化,最终获得新的体验,形成自主性人格,达到教是为了最终不需要教的目的。

参考书目:
1.张东妮《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36期
2. 程欣.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扬州大学,2017.
3. 杨武谋.刍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外语文,2017,9.
4. 肖利.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几点思索,新课程(下),2016,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