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兰英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渔田幼儿园 637667
摘要: 德国学前教育界认为户外活动对儿童大有好处,比如爬、跳、跑等。儿童天生就喜欢运动,通过感觉,他们会逐渐认识外界环境,儿童认识到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并以不同的途径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自信心也可以不断加强。
关键词: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反思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幼儿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幼儿天生好动,好奇,因此每一位幼儿都具有强烈的游戏愿望。游戏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全面展示,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德国学前教育界认为户外活动对儿童大有好处,比如爬、跳、跑等。儿童天生就喜欢运动,通过感觉,他们会逐渐认识外界环境,儿童认识到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并以不同的途径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自信心也可以不断加强。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大班健康中也提出幼儿的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而我园又以足球为我园特色户外游戏。基于我园特色,孩子们的需求,社会的关注,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幼儿园户外游戏设计与组织变得十分重要。那该如何设计一堂高质量的户外足球游戏?我将从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 明确设计流程与基本要求
(一)、户外游戏设计具体流程包括: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几项内容,在创编大班幼儿户外足球游戏时首先要明确游戏的发展性和教育目的性,尝试运用不同的辅助材料来进行身体的基本活动练习。其次要确定户外足球游戏的目的性和教育性,通过本次户外足球游戏阳让幼儿在该活动中完成什么样的练习?到达什么样的锻炼?比如在《穿越森林》户外足球中,孩子们通过弯腰,手眼协调,爬,转等动作发展幼儿的身体稳定性和节奏感。再次要确定具体内容。比如在《穿越森林》的大班足球游戏活动中,要明确在活动中要由易到难,先用手抱足球绕过障碍物,再用手滚动足球足球绕过障碍物,最后幼儿用脚把足球绕过障碍物到达终点。最后要想在这次户外足球游戏活动中要选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该活动的顺利开展。无规则不成规矩,所以在户外足球游戏的幼儿实践时可以通过幼儿尝试总结规则也可以通过教师自述游戏规则,让孩子自由自主选择游戏。
(二)、户外游戏设计基本要求
为保证我园户外足球游戏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化,活动效果的最优化,对于我园户外足球游戏活动的组织的基本要求必须加以明确。首先要明确大班孩子的运动强度,本次活动的时间,练习的数量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幼儿自我感觉法来确定本次游戏的运动量。
二、遵守大班户外足球游戏的一般设计原则
(一)、教师是户外足球游戏活动的参与者。
孩子在本次足球游戏中具体能学到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与孩子的互动。在户外足球游戏中教师一般扮演的控制者,组织者,参与者。宋立说过“教师应是长大的幼儿,要利用幼儿探求欲保证户外活动的生活化”。所以我更赞成教师是户外足球游戏的参与者。
(二)、幼儿是户外足球游戏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游戏的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幼儿始终在游戏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教师以导,引,疏等方式,幼儿以主参与为主。
(三)、设计户外足球游戏要以大班幼儿兴趣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一个好的户外足球游戏首先要引起孩子的共鸣,我们在设计户外足球游戏时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各种需求,掌握他们的兴趣所在。
(四)、设计户外足球游戏要以大班幼儿安全为前提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在设计户外足球游戏时不要安排难度过大,疼动感较强的内容。
三、遵循幼儿的趣味童心和发展他们的最大潜力
户外足球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而大班的孩子对游戏规则也有经验。所以自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对幼儿学习品质、合作精神、数学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潜力培养。在活动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大班的孩子在各种领域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热点也有关注,尤其是现在幼儿玩抖音的特别多,我们在设计户外足球游戏时可以借用一些热点音乐,比如这段时间流行的“《加油鸭》、《这条街最靓的仔》、《卡路里》、《就是这么牛》”等热搜音乐。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加一些社会热点在里面,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使得每个幼儿都能均衡的而又富有个性的飞速成长。
幼儿体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是通过丰富的的活动材料,充足的活动空间,科学的户外活动设计来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均衡的发展。足球作为一种新型的户外游戏,被好多新型的幼儿园所喜爱。所以设计高效,高质量,适合幼儿发展的足球户外游戏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幼师所具备的一种独特能力。
参考文献:
《幼儿园游戏设计指导书》王哼 福建教育出版社
《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孙英俊 吉林大学出版社
《 幼儿户外活动教师角色定位新探.现代教育》 宋立
《幼儿户外自主游戏的“趣”味》 姜少艳 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