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博翔
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第二中学 153000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在近些年受到了广泛关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涌现出来。来自于家庭的教育、父母的疏忽、学习的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学生缺乏自信,胆小懦弱,抗挫能力差,自卑孤僻一系列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理疏导的引领者。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关键字:高中教育 心理健康
刚刚步入高中学习的孩子们,由于第一次离开了家和父母,特别是全封闭管理的学校。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都要符合学校的规定,并且他们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引发出来的各种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普遍,对于他们心里健康方面要多加关注,甚至关注程度要高于学习成绩。为了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为了他们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为了他们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做好准备。如何做好疏导和辅导心理工作,是一名高中老师应该学习和探究的问题,使孩子们都能够有很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的能力。这项任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巨,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家庭教育在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代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全家人的宠爱中度过的,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没有责任心,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如果遇到挫折很容易退宿。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在爷爷奶奶家生活,这些孩子受家庭影响很大,自卑心理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与人交往沟通。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重,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整日在外忙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的言行和态度对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孩子们缺少关爱,找不到诉说的对象,所以沉迷于虚拟的世界,不愿意与父母的交流,久而久之出现了隔阂,所以父母对孩子疏于管理也是他们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有部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成绩重视程度较高,却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也是形成偏激心理问题的原因。一般孩子在小学和初中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学习的科目比较少,考试压力相对高中来说不是特别大。当进入高中,科目增加考试增多,课业的安排家长施加的压力让孩子们一时间无法适应,造成了他们厌学逃避的心理。班级之间学习成绩的比拼,教师之间的比拼,成绩看得过重,导致孩子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没有任何乐趣,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怀疑,考试前产生各种恐惧忧虑。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老师的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也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心理辅导与调节,确保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学校教师就是学生的家长,不但是知识的讲授者,还是学生思想行为的引领者。教师不能一味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班级成绩就严厉地对待学生,应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理解学生为切入点,聆听学生的心声,从内心真正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消除孩子们心里老师和他们之间的隔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老师应该终身学习,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自学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授课的过程中,多多开导学生,定期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让学生敞开心扉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到了高三的时候,会出现心里慌张,睡不好觉,莫名的想哭,发呆愣神,不知所措的现象。特别在高三模拟考试的时候,这些恐慌的心理会更加明显。高三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学生心理变得非常敏感,对自己成绩要求也有所提高,成绩低会使他丧失信心。对于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千万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要帮他们想办法,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他们摆正心态,树立信心,继续努力,下次考试再接再厉。
我的班级有一个学生明显的不会进行自我调节,甚至有些轻微的神经质。有了不痛快的事就叨唠,严重时大哭,不管上课还是下课。如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在她身上行不通。我采用输导的方法。比如她认为也应受表扬时,就找机会补上,或在下边对她一人补上;课堂上有几次哭闹,就把她领到办公室,听地诉说,有时就为一点小事,我也一定耐心听下来。这与纵容学生坏毛病不能相提并论,对心理活动的不恰当表现只能用输导的方法帮她调节。由于老师这么做,班上大部分同学对她也都能理解,造成一种和谐、温馨的心理环境。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后她认为考得不好,一见到老师就哭了,其实是紧张、累的。这时候我觉得无须用语言去安慰,她用这种方法发泄也好,就顺水推舟让她哭痛快,我站在对面扶着她肩看着她哭。她哭完,看看周围,又笑了,大家也都笑了。她心情终于平静下来了。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有效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培养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积极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 使学生始终具有勇于面对困难和重新振作的勇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比取得高分数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满足感,体味进步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取得学业上的进步获得幸福感。有效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二)有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亲切的态度,要有视如己出的情怀,要主动开导学生,让学生跟你保持适当的距离感。同时,心理健康的教育更离需要家长们的参与支持,加强家校合作相互配合,教师应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历进行深入的了解,对有有问题的孩子要及时疏导,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理解。
(三)积极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活动
积极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活动和丰富的文化活动等,让学生释放自己的各种压力,调节整理心情。同时,丰富的文化活动会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活动,参观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使家长能够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