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伟婷 邹青
福州市胪雷小学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7)
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7)
【摘要】“指向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使信息技术教学从注重双基的教学走向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设计等方面的单元设计技术,是基于学生立场从中观层面建构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方略;从“教材单元”和“经验单元”两个方向思考最合理的单元设计,使学生在单元的学习中感知学科知识的整体性,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学科关键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单元设计
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一个难题。为此,我组教师申请了名为《基于单元设计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课题,从信息技术观念的建构、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三个维度出发,将研究的视角,从微观的每一节课时教学设计调整到中观的单元设计上,形成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设计”的教学设计链条。近两年,在区教研员邹青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立足课堂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不断深入,理论成果、课堂案例等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现谈几点近两年来的一些个人想法,以小结共同探索基于单元设计的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目标及方法探寻
现阶段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有关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针对信息技术的单元设计应该是指向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具体的有以下两个方法可寻:
1.设计学习进阶,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概念网络。
“单元”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的教学结构,以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设计学习主题和单元目标,分解制定每课时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以关键问题驱动学生对学科新概念的学习进阶,以具象体验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深刻理解。以概念进阶为单元主线的单元设计,能让学生在了解众多新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概念网络。
例如,闽教版(2020年修订版)三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我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中,概念特别多,概括地说主要有“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这些众多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第一块基础知识的“概念网络”。在这个概念网络中,绝大部分的概念还有着用来定义它的概念。比如,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在小学阶段这个人工智能概念的定义中,“计算机”的概念就是用来定义它的一个概念。这些概念与概念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概念的重要性是不是一样的,有没有一些概念是比较重要的,掌握了这些概念对于日后理解另外的概念会起着较大的作用?如何判断这个概念比那个概念更重要?……故此,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宏观把握,不能只停留到微观的每课时概念,要有单元设计的意识,设计学习进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核心概念,构建较为完善的学科知识概念网络。
2.设计双轨载体,凸显学科思维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问题链”为思维载体的问题导学,使学生在逐层推进的问题分析中,增强信息意识,经历基于事实构建计算思维的抽象过程,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以“任务”为资源载体的项目设计或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闽教版(2020年修订版)六年级Scratch单元的学习就是双轨载体设计最鲜明的例子。层层问题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构建从具象到抽象的计算思维;项项任务逐个击破,引导学生学会利用Scratch的指令实现效果表达。总之,双轨载体的设计,让学生在“问题链”中不断思考,培养信息技术学科思维,在“任务”中不断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元设计策略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遵循学习进阶原则的教学目标设计、以问题链和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设计和针对预期目标检测的评价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法。具体策略如下:
1.逆向设计,由果出发
进行单元设计时可以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即在思考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之前,从学生预期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出发,弄清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再以这些目标作为起点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有助于教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思考学习结果,使教学设计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
2.情境创设,实践真知
课标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信息技术的学科知识本身蕴含着学科的核心素养,但是因为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不可能像数学等学科传递概念、命题和理论那样,通过简单的方式习得,它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任务情境,让学生亲历学科知识背后的核心素养。另外,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如果没有有趣的情境任务,面对枯燥的技能学习,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单元设计要围绕核心的学习任务,以“问题链”和“任务”作为载体,将学习内容与特定的情境结合,在有趣的活动实践中感受学科核心素养。
3.关注评价,反哺学习
一个单元中,单元目标回答了学生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问题链”和“任务”双轨载体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如何去的问题,而教学评价则能检验学生是否抵达目的地的问题。通过每课时的“形成性评价”和单元的“总结性评价”,不仅能对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也能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学习的一种方式。针对不同单元,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维度也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合理设计。
三、“教材单元”与“经验单元”的优化选择
2020年9月福州市正式启用了新版信息技术教材,新版的教材第一次开始有了“单元”的概念。那么教材中的单元就是教师们今后进行单元设计的唯一标准吗?不!我们知道学科知识本就是具备一定逻辑关联的单元组成的整体,但是教材在编写时常因受多方面因素的约束,将学科知识分解成若干个部分,这些看似一个个独立的部分,其实也存在着联系。不可否认,教材单元在编制的时候,是以系统化的学科知识作为基础,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一核心概念进行组合,其核心知识间也存在着上下位或者并列关系,它也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单元”。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我们还可以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项目式任务融合学科知识,将散落于教材多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重组,使学生在新的知识体系的重组与应用中感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获得应用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种单元我们可以称为“经验单元”。因此,在单元的设计中,教师不应该仅限于教材单元的设计,可以统观小学阶段的教材知识,合理选择内容,进行最优的选择设计,使学生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学科关键能力。
综上所诉,教学设计要从微观的课时设计走向中观的单元设计,倡导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从最早的双基目标到现在的核心目标。逆向设计、创设情境、关注教学评价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元设计。通过统筹课程逻辑下的单元学习,不仅限于教材单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做经验单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6.
[2]朱柏树.指向物理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的教学意义[J].江苏教育,2019(3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