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李星丽
[导读] 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其符合新时期时代发展特点,
        李星丽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      533400
        摘要:199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其符合新时期时代发展特点,目前已是重点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可以鼓励更多人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构建文明和谐社区,同时也让更多人以更为积极的心态去为个人理想目标而奋斗努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与应用
引言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发展迅速,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处在生理快速发展与心理滞后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同时,在这个阶段,还需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适应困难、人际困扰、学习压力、情绪障碍等。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述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立个体,具有积极的人格特性,如坚韧、顽强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每个人去寻找挖掘个体所存在的积极人格特性,从而给予个体更高的发展信心,自信面对自我,并敢于直面困难挑战。积极心理学更多地也会对人的情感进行研究,主观情绪主要包括幸福感,满足感等。个体情绪对人的思维行动具有极大的影响,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可以帮助人们正确面对情绪,通过正确的情绪处理,加强对个人的认同,对社会的认同。从整体角度看,社会的存在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而每个个体正是组织系统中的一分子,存在于社会的不同岗位职责中。而积极心理学则为社会的正常发展、和谐的组织提供良好的参考。
二、积极心理学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与应用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先要明确设计内容
        一是自我意识教育,要设计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过程进行评价与认识;二是心理教育内容,要立足学生学习本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包括学习过程、学习迁移、认知理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学习策略等;三是个性心理教育,主要针对学生个性化心理特征组织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普遍性道德品质建设中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引导,使其具备自己的个性化优势;四是人际交往心理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观念,并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方法与策略;五是恋爱心理教育,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其开始对生理层面的性别差异产生好奇心理,产生追求爱情、恋爱等不成熟的心理,这些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把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习观,以及要有健康的恋爱行为,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二)以信息技术打通家校合作,改善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成长过程中,高中生不断从教师与家长身上获取信息,用以构筑内心世界,只有家长与教师达成共识,采取平衡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中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家校合作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信息技术为这项工作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手段,如在帮助高中生摆脱网络依赖的工作中,教师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与家长实时沟通,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网络依赖状况,并推荐限制电子设备使用时间的软件,都可以对学生的课后行为进行限制;网络依赖问题的解决应奉行堵不如疏的原则,教师与家长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以及更多的陪伴引导,能够让高中生找到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娱乐内容中。
        (三)打造专业团队
        一个成功的微课教学模式背后一定有一个专业素养高、配合默契、分工明确的团队运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专业的自媒体营销人员以及强大的问题收集队伍组成。形成学校领导重视、各职能部处配合,由高中心理健康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牵头的高中心理健康订阅号专业团队,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和线下“心理咨询微社区”紧密配合,为高中学生做最专业、最贴心的服务。
        (四)以信息技术辅助个别咨询,提高一对一心理辅导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向学生科普相应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掌握应对正、负面情绪的方法,从而良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此,大多数学校都设立了“心灵小屋”,一般由心理健康教师担任“知心人”的角色,为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然而,这种传统的一对一辅导方式存在隐私保护不佳与效率不高的缺憾;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高中生若要进入“心灵小屋”进行咨询,势必逃不过其他学生的双眼,这便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加之课间时间短暂,单次咨询往往不够深入,“心灵小屋”能够发挥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十分有限。这时,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模式优势,建立一个集校园网、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论坛等多渠道的“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系统,以即时沟通、非即时沟通的形式开展网络匿名心理咨询。在互联网上为家长和学生排忧解难,针对学生的心理困难、情绪困扰等心理问题,进行非面对面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结束语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激发学生寻找身边的资源,发掘内部成长的动力,为自身的成长赋能。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目标,立足积极心理学,以情入心,以境育人,通过创设特定的活动情境,建构学生的乐观态度、生活目标和积极自我概念,为学生的可持续成功与恒久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胡烨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试题与研究,2019(13):94.
[2]劳忠瑞.论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与应用[J].当代家庭教育,2018(10):13.
[3]石二春.积极心理学导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开发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08):119-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