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疫情时代学校教育变革与改进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乐念
[导读] 2019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
        王乐念
        湖北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中学   438600
        2019年12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克时艰,有效的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全国很多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学校教育更是如此。我们被迫停课,但停课不停学,教育教学活动由线下转为线上,教师由课堂授课改为网络远程授课,这巨大的反差对老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严重的考验。通过这长达半年之久的线上教学的亲身体验,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展开情况以及目前所出现的问题,笔者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后疫情时代也是5G快速发展的时代,当下形势与科技的支持,将推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合,取长补短,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线上教学相较于传统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有以下优势:(1)突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老师在一端,学生在另一端,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进行远程教学,来实现教学任务,所以线上教学几乎不受地域限制。只要一部手机或者其他移动终端,任何一个有网络信号且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都可以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自由选择和调整学习时间。(2)按需分配教学资源,更精准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比如学习基础、领悟能力等,线上教学也可按需分配教学资源。对于基础差、领悟能力较弱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落下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视频回放、自主学习来补齐内容。而基础好、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老师可以为其制定更深层次的学习任务,分发更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多的知识。(3)丰富教师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除直播外也可预先录制视频课,制作微课,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实验视频、微课、网络习题库、3d电子模拟实验等,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大大丰富教学手段。
        线上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线上教学中,由于学生与老师相隔较远,且不能面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是线上教学的一大难点。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教师无法确保他们在课堂上认真有效地听课。在完成课堂作业和课下训练时,容易出现抄袭、搜题等敷衍的行为。教师无法通过这些训练得到精准的教学反馈,从而造成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同时课堂上学生彼此分散,缺乏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不够,缺乏学习氛围,难以凸显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而且频繁而持续地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对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健康也造成威胁。
        线上教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欣赏自己的学生。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胆小,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过于拘谨,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但在线上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迸发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闪光点。比如有些同学虽然学习基础差,但自律性强,做事认真,待人热心;有的同学展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能力,这些较大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进行自我定位。
        传统的班级集中教学,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诱发教师与学生的灵感,引起思想上的碰撞,提升学习效率。这些恰恰都是线上教学无法具备的,也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有不足的地方。班级集中授课容易导致学生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易于让教学趋向程序化、功利化、结论化。容易弱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学习范围过于狭窄,信息量小。老师的学科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成效,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老师教学对象是全班几十个孩子,人数多,每个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也无法精准、及时的反馈给老师,造成教与学脱钩,无法真正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展开教学,致使教学着力点发生偏差,影响教学效果。


        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各有千秋。这次的新冠疫情虽然在国内暂时得到有效控制,但这远没有结束,整个国际上防疫压力依然较大,疫情防控将是长期过程,教师必须据此摸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而5G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科技上推动了线上教学的高速发展,所以线上教学进入课堂也将成为必然。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实时引入线上教学,将课堂放开,解除学生思想上的束缚,让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各种资源主动去探索,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融合,扬长补短,这是时局所需,也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做好线上和线下教学相长,对学校和教师将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此次疫情爆发在中小学教育改革、新教材和新高考变革的关键时期,疫情将传统教育教学的诸多矛盾凸显出来,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目标的新教改,需要学生更多地自主参与,体验知识的建构。这需要学校、老师能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场所,更广阔的学习平台,更多的参与方式和更多的可利用的学习途径,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完成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教学改革氛围,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支持教师打破传统,进行创新。学校领导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识,将影响教师们推进教改的决心和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建设。教育部于2018年4月发布《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学校应借助这一契机,完善校园互联网建设,加快5G技术的应用和覆盖。加大教室多功能教学一体机及相关设备的配置与升级,完善学生学习移动终端,以及配套的教学、学生管理软件和教学资料库,对各种实验设备的更新与升级等。为教育改革的推行,创造外在条件,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技术支持。
        其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者,教师要积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将线上和线下教育相融合,需要大量信息技术的支持,也需要教师掌握更多、更全面的软件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调整好心态与互联网为伴,遵守网络道德,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努力学习和掌握在线教育相关软件的使用技巧。在课堂上,老师可以以网络平台为依托辅助教学,课堂管理,实现师生互动;利用平台及时发布学习任务和材料,汇总、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给教师。课外备课中,利用软件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的录制,视频和音频文件的制作与编辑,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自身教学设计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各个学习环节。实时更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学习理论,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趋势并加以应用。最后,教师要积极学习,探索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技巧。
        最后,作为教育者要积极探索如何在课堂上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5G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走向中小学课堂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标准形态。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高品质的视听感受,及时高效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将打破传统课堂的模式。学生将不再囿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泛在学习,定制学习,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常态。在新的课堂教学功能和操作模式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和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利用众多的教学方式,让它们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扬长补短,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都需要教师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