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期   作者:陈莹
[导读]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加快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
        陈莹
        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摘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加快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就需要高度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
        引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就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详细深入的分析,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现阶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重视程度不足。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无法抽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展开传统文化教育。而学生、家长,也过于注重文化课程的成绩,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为实际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挑战。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课堂与课后,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衔接,才能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与表面。再加上学生负担与压力较大,课后活动时间较少,很难参与各种生活探究与实践调查,导致学生的文化修养低下。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作为教师,就要深挖教材内容,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并且通过适当的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首先,做好教学准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前,需要教师结合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与大纲,遵循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需要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此外,还要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应急策略,注重课堂生成,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1]。其次,展开灵活教学。小学生具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因此教学活动一定要灵活、趣味,才能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就要以课前准备为依据,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做好有效导入工作,将阅读文本中的传统文化,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比如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发展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掌握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延伸,将传统文化与阅读内容紧密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最后,注重复习巩固。复习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阶段,也是教学工作的调整完善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在阅读教学结束后,通过问题的设计、任务的布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再次互动交流、深入探究。挖掘其中的内涵、价值、品质,将语言知识与传统文化全部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将相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讲故事的方法,将文本中的传统文化深挖出来。如:在战国时期,分别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着很多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而在赵国,有着杰出的代表人物蔺相如与廉颇,在他们的身上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在学生对于文本内容与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后,然后带领学生朗读文本,去理解每一段落的大意,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并且从中收获相应的知识。比如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


        (二)营造浓郁氛围
        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是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深入了解文化知识的主要动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技术与手段,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2]。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能够将语文知识以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比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都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不同的世界中,在语言的品味中,感悟其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最终获得全面成长。其次,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智慧的体现。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还促进了教育工作的改革与进步。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课堂教学更加新颖、生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以声乐、视频、图文等形式,将文本内容直观演示出来。不仅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去仔细品味、观察与体验;还可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人物,实现心灵与情感上的互动,在动静结合下学习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最后,结合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将其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降低学习难度,点燃学生激情,积累丰富经验,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无论是课堂引入,还是课后探究,教师都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以全面、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文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实践,挖掘其中的灵魂与精髓,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在《古人谈读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直观展现,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荀子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等等。并且以图文、声乐的形式呈现,快速吸引小学生的目光,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谈一谈自身对于学习、读书的看法与观点,在班级内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印象,还可以快速渗入传统文化,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三)组织多元活动
        对于思维认知能力较弱的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还需要组织多元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品味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中。首先,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诗词背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角色扮演比赛、文章朗读比赛等,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悟语言知识、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自身的思维与能力。比如在“诗词背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闭眼思考,去仔细聆听、品味、触摸,感受诗词中的画面,诗人的心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3]。其次,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课堂活动的拓展延伸,也为小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路径。比如专题讲座、设立图书角、观看电影与电视节目等,都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让语文阅读学习更加真实与鲜活,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形象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堂、红色革命圣地等,鼓励学生一边思考交流,一边做好总结分析,主动与同学、教师分享,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最终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
        结语: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培养全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营造浓郁氛围;组织多元活动等策略,在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高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棉花姑娘》为例[J].课外语文,2021(04):39-40.
        [2]潘新.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20(36):43-44.
        [3]钟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语文天地,2020(33):7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