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小学低段流动人口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4期   作者:朱传芝
[导读] 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对下一代寄予厚望。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
        朱传芝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心学校箭湖校区 邮编:3152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对下一代寄予厚望。小学阶段是每个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由于小学低段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发育尚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观念较落后,教育方式过偏激,从而忽略了子女的养成教育。本文从提出问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具体策略及研究成效五块内容来进行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低段   流动人口   养成教育
一、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对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落后、偏激,教育方法不得当。一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温饱问题,忽略了对其行为习惯的教育,导致孩子身上有很多不良习惯。有些家长自身也问题重重,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养成教育被淡化。因此,从小学低段流动人口子女身上抓好养成教育,为最终培养出具有新时代下道德高水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打下厚实基础。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小学低年级流动人口子女不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调查和观察,分析小学低年级流动人口子女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探讨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为提高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方法提供借鉴与参考。
三、研究内容
        针对低段流动人口子女最突出的几个习惯的养成:A.礼仪习惯的养成:仪表仪态、礼貌待人。B.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习惯、课后习惯。C.生活习惯的养成:卫生习惯、饮食习惯。
四、具体实施
        1.从个人到集体,培养学生意识。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养成教育比较薄弱的几方面,在学期初制定详尽的《好习惯养成行动》,班级实行《你追我赶》奖罚制度,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常规演练,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奖励纪律花(文明礼貌习惯、生活习惯)和优秀票(学习习惯)。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A.礼仪习惯的养成:仪表仪态、礼貌待人。建立《晨检制度》,先自查衣服穿戴、红领巾、校徽佩戴情况;书包、课桌、学习用品整理情况;个人卫生情况,再互查。配合学校做好每周一次文明礼仪卫生抽查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仪表仪态习惯。课间时,值日班长和班干部对文明用语、教室卫生、活动情况等做好监督工作,对表现突出的同学及时采取《你追我赶》奖罚制度,对表现不佳的同学进行及时的劝阻和告诫。
        B.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习惯、课后习惯。上课时教师用眼神、动作、语言等提示学生,学生通过行动来反馈给教师。

对认真听讲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奖励,表扬一次奖励一张纪律花,避免出现跷二郎腿、趴桌子等现象;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后用行动告诉老师,避免出现七嘴八舌的吵闹现象;引导学生订正完作业用行动告诉老师,做到"快、静、齐"的学生先上来复批,避免一窝蜂地拥挤现象,保持课堂的井然有序,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后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并督促孩子养成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C.生活习惯的养成: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以小组为单位,做好早晚两次教室卫生打扫工作。午餐实行《红星奖励制度》,餐桌干净无剩菜剩饭的小组奖励红星一颗。教育孩子不买"三无食品",不喝饮料,不买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部分家长对孩子养成教育的不重视,经常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不断提醒。为此,在班级中通过举行小型多样的各类常规方面的比赛,比如就餐情况评比、卫生争夺赛、星级队员评比等,并结合"日查、周结、月评"常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巩固提升。
        2.从家庭到班级,营造榜样效应。
        (1)家庭榜样效应。根据流动人口的家庭特殊性,除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意识外还不够,还要潜移默化地感染家长,通过安全教育平台、家校通、家长学校等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请优秀学生家长介绍平日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家长教育身边的家长。通过家庭榜样效应,让家长们都能从意识上有所认识和改变,然后通过自身行动来教育、影响自己的子女。
        (2)学生榜样效应。根据低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表扬养成教育良好的学生,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用学生的榜样效应来感染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3.从学校到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行为习惯成效展示活动。
        积极响应学校大队部号召,开展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创编《小学生行为规范歌》;绘制"文明礼仪手"抄报等。利用德育小课、班队课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通过观看宣传片、讲养成教育故事、评选"星级队员"等系列活动,为净化学生心灵提供有效途径,让孩子们感受到养成良好习惯必然终身受用,是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五、研究成效
        经过一学年研究与实践,已初见成效。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已经内化成自身的一种基本素质。班级显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85%的学生都了解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加深了养成教育的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文明班级的建设。同时,家长自身素质也得到同步提升。孩子们更加爱护自己快乐成长的校园和家园,大大加快了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步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